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上片北望中原,下片懷念孫權,比《永遇樂》寫得爽朗明快。作者登樓縱目,北望神州,從眼前滾滾東流的長江,想到隨著時光悠悠流逝的前代興亡,又一次懷念起孫權。
《永遇樂》詞懷及孫權、劉裕,重點是劉裕。因為這首詞的中心是講北伐,所以舉了劉裕和劉義隆正反兩個例子,說明同金人作戰(zhàn)應取的方針。孫權則主要由于他曾立都于此,才首先提到。但在這首詞里,突出地贊揚了孫權。它不是具體地講戰(zhàn)爭,而是從戰(zhàn)略上分析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贊揚孫權坐鎮(zhèn)東南,年少有為,是與曹、劉對壘而無愧色的英雄。前詞氣勢豪壯,但這一首眼界更高,氣度更大。
孫權十八歲繼承父兄孫堅、孫策的基業(yè),立國江南,同曹操、劉備相比,是后起的。當曹操環(huán)視宇內,對劉備說: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耳”時,還不把江東放在眼里,更沒想到會出現(xiàn)孫權這個后輩同他們分庭抗禮。公元208年,曹操以號稱八十萬的水陸大軍,長驅南下,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他致書孫權說: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口氣十分傲慢,以為年輕的孫權(當時才二十六歲)將同劉表的兒子劉琮一樣,望風請降。但孫權在大軍壓境的嚴重關頭,毫不畏懼退縮。他依靠周瑜、魯肅等主戰(zhàn)派,以勢不兩立的決心,同劉備聯(lián)合抗曹。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給心驕氣盛的曹操當頭一棒,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公元213年,曹操再度南征,相拒于濡須口(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南)。他望著軍伍整齊的吳軍,不禁喟然嘆曰: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字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曹操的這句知人之言,辛棄疾把它活用了,變成了對這個雄踞江東的少主的熱烈贊歌。辛棄疾為什么為孫權寫這樣的“英雄贊”?這又是針對南宋茍安屈辱的現(xiàn)狀而來的。詞中突出孫權年少奮發(fā),敢于同曹、劉爭雄,在江東建立了百年霸業(yè)。這正是辛棄疾所處的時代所需要的人物。但南宋渡江八十年來,經(jīng)歷了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代,哪一代算是有出息的好男兒?人們的期待一代又一代的落空了。小朝廷沒有雄才大略,甚至連象孫權和六朝那樣定都建康都不敢,只是退避臨安,沉醉于西湖歌舞之中。“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無數(shù)志士為此而抱終天之恨。曹操評論孫權時把他和劉表的兒子作對比: “景升兒子皆豚犬”,這類豚犬在南宋王朝也是大有人在。不過辛棄疾在追懷孫權之余,這層意思不便說得太露罷了。
這首詞的情調總的說來是積極的。詞中寫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充滿著萬馬奔騰,縱橫馳騁的戰(zhàn)斗氣息,跳動著作者渴望戰(zhàn)斗的脈搏。寫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時,除了贊美孫權,也流露出作者豪氣未除,還想干一番英雄事業(yè)的雄心壯志。最后借用曹操贊許孫權的話,這在自嘆“廉頗老矣”的辛棄疾說來,也是以前輩長者自居的口吻,矚望于后來者,寄托著他的期待。因此,同前詞的悲壯情調有所不同。
魄力雄大,虎視千古。東坡詞極名士之雅,稼軒詞極英雄之氣,千古并稱,而稼軒更勝。(陳廷焯《云韶集》評)
上一篇:《賣花聲 題岳陽樓·張舜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南鄉(xiāng)子·李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