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壽民
點點蘆花映碧流,風吹旅影落沙洲①。
道人本是無愁客,寫到蒼茫亦感秋。
【注釋】
①旅影:指蘆雁的影子。
【評說】
本詩選自蘇州博物館藏邊壽民手跡《沙洲雁影圖》題詩。
邊壽民(1684—1752),清代畫家。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號墨仙、葦間居士、綽綽老人、綽翁等。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曾中秀才,雖才華橫溢,但不慕仕途,終生布衣,隱居江湖。曾一度游歷二十余載,晚年回鄉,以賣畫為生。他的畫以潑墨蘆雁最為著名。每到秋日,他便在灘涂蘆邊搭起葦屋,“瑟瑟黃蘆響,嘹嘹白雁鳴。老夫住葦屋,對景寫秋聲。”(邊壽民題《蘆雁圖》,畫藏南京博物院)因而他筆下蘆雁的飛鳴、食宿、游泳各種情態,無不畢肖傳神。
邊壽民蘆雁的傳神動人之處,除了大雁本身,還得益于他在畫中所營造的那種凄清落寞的氛圍,這在畫中可以讀出,而在題詩中再次得到了強化。此詩讀來已是深有體會,我們不妨再來欣賞其另一首題畫詞《柳梢青·題蘆雁圖》:
水落寒沙,攜來儔侶,相伴蘆花。塞北霜林,江南煙浦,到處為家。行行字字欹斜,聲斷續,鳴鳴暮笳。匹馬秋風,孤舟夜雨,人在天涯。
季節更迭變化,此時已屬霜序,天清地寒,水落而石出,放眼淺灘,所見惟有慘白寒沙。但為了躲避北方的嚴寒,雁兒只得和伙伴一起前來此處,與寒沙蘆花為伴,哪還管凄冷。對此,那些大雁早已看得很淡了,無論塞北的霜林,抑或江南的煙波浩渺,性質全然一樣,棲息到哪兒,哪兒便是家,即便這兒如此蒼茫寂寞。詞的下闕,畫家更是集中精力去營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秦風·蒹葭》),“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的意境。在暮色之中,群雁在空中欹斜傾側,心神不定,時時變換陣形,傳來陣陣哀鳴,時斷時續,頓時整幅畫面就為肅穆蒼涼的氛圍所籠罩。在這“斷鴻聲里,江南游子”(辛棄疾《水龍吟》),也不免產生“人在天涯”,形單影只的孤獨感,就好比是秋風中的匹馬,更似夜雨中的孤舟。其實,畫家的自我境況又何嘗異于蘆雁呢?
上一篇:《題沈周溪巒秋色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淺絳山水軸》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