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后,曾于春日在草堂附近的錦江邊漫游,寫了一組題作《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的詩。上面這首是其中的第五首,是一首即景。即興之作。
首句點明“江畔獨步”所到之地為錦江之東、師塔之前。對這句詩,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記云:“余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即杜甫草堂所在之縣,故城在今四川郫縣東),過松林甚茂,問馭卒:‘此何處?’答曰:‘師塔也。’蓋謂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詩‘黃師塔前江水東’之句。”聯系這段記述,可以想見:這座黃師塔的周圍必有林木,而詩人則漫步行吟于清江與茂林之間,正是引人入勝的“尋花”處所,也是詩篇所展示的這幅春游圖的背景。
次句“春光懶困倚微風”,刻畫“江畔獨步”時的季節、天氣。對這一句,如果從字面試加推敲,春光既無形跡,更無感知,何來“懶困”?懶困,應是人在春光下的感覺。這里,詩人卻融我入物,移情于景,化自我的感覺為景色的感覺,把春光寫得不僅懶困,且因懶困而思有所倚靠,而其倚靠的竟是本來也無形無跡的微風。其設想和造語似乎悖于事理,但卻攝取了春光的神理與情態。這正是“無理而妙”(賀裳《皺水軒詞筌》中語)的取神之筆,而有了這一句承上啟下,就使上句所寫的那一師塔前、江水東的環境蕩漾著春機、生意,也為后一句所將著重描畫的那一簇桃花起了烘染氣氛的作用。
三、四兩句寫“尋花”而終于見花。上句“桃花一簇開無主”是對所見之花的全面描述。短短七個字,含有四層意思:一是點明花的品類為色態嬌艷、最足以表現春光的桃花;二是交代花的數量,既非單樹,也不成林,而是一簇;三是顯示花的狀態,既非含苞待放,也未零落凋謝,而是正在盛開;四是說明花不是開在人家的園內或院內,而是任人盡情觀賞的野生無主之花。這樣,只一句詩就把花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寫到了;下句就集中筆墨,專寫花的顏色。“可愛深紅愛淺紅”是一句問話,正如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所解說:“言桃花無主,可是愛深紅乎,抑愛淺紅乎?有令人應接不暇之意。”楊倫《杜詩鏡銓》則稱這句詩“疊用‘愛’字,有致”。句中的后一個“愛”字,一本作“映”,或作“與”,那就把原是富有情致的自我詰問之句變成了平實無味的客觀表述之詞,從而使詩句大為減色,實不可取。這里,只有用一句問話,才能充分表現桃花的顏色之美與詩人的愛賞之深。詩人獨步江畔,尋到桃花,遠望燦若紅霞,近前細賞,則見花色或深或淺,色調各殊,不禁為之心醉意迷,目不暇給,連自己也不知道所更愛的是深紅之花還是淺紅之朵。詩句以問語出之,正傳神地道出了詩人當時留連花前的情狀。而且,就全詩而言,以這樣一句問語作結,也使詩篇搖曳生姿,篇終有余音不盡之妙。
上一篇: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江總《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