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澗
過溪一笑意仍疏,千載風流入畫圖。
回首社賢無覓處,爐峰香冷水云孤。
【注釋】
①“過溪”二句:傳說東晉高僧慧遠居廬山東林寺,送客不過虎溪。一日與陶潛、道士陸靜修共話,不覺過溪,有虎驟嘯,三人大笑而別。后有人據此畫成《三笑圖》,已失佚,宋蘇軾有《三笑圖贊》。此處的“溪”即指虎溪,位于廬山腳下。“畫圖”即指《三笑圖》。②社賢:指東晉名僧慧遠,他曾參加“蓮社”,故稱社賢。
【評說】
本詩選自日本吉川文子藏玉澗《廬山圖》(斷簡)題詩。
玉澗(生卒年不詳),即玉澗若芬,宋末元初人,金華曹氏子,天臺宗僧人,曾任天竺寺書記,擅畫云山。
玉澗的這首自題詩體現了一種追慕高僧的意念。詩的前兩句即描述了居于廬山腳下的東晉高僧慧遠的一段千古佳話。慧遠的蕭散風流令畫家心慕不已,常自追思,可惜“回首社賢無覓處”,惟有“爐峰香冷水云孤”,前人的身影早已不可尋,只有廬山的香爐峰和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及圍繞著廬山的片片浮云依然存在。詩的最后一句以景結情,把畫家追思高僧不得的惆悵心情含蓄蘊藉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爐峰香冷水云孤”一句也可看作是對畫面內容的具體描繪,畫中氣煙繚繞的香爐峰和瀑布都顯得縹緲而隱約,這和玉澗運用了特殊的水墨技法有關。在此畫中,玉澗不求廬山山體之“形似”,而取其神逸之趣,以印象式手法處理云山,使用全無輪廓線的技法,刷抹出山體的粗礪和蓊郁,并以淋漓的水分與留白,表現出香爐峰叆叆的云氣和飛流直下的瀑布。全畫無一處清楚的形狀,所有的形體都化于水墨所造成的霧氣之中,意象朦朧,這種水墨技法和效果,承襲中唐以降的潑墨山水而又有新的發展,顯得更為恣肆和簡略,顯示著潑墨山水在宋末元初所達到的極高境界。
上一篇:《寒菊》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