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縉
舊業成都萬里橋①,百花潭北草堂遙②。
門無縣吏催租稅③,座有鄰翁慰寂寥④。
松影滿庭閑白日,茶煙繞榻揚清飆。
酷憐杜甫成詩史⑤,翻笑揚雄作《解嘲》⑥。
【注釋】
①萬里橋:在成都城西南。三國時,蜀使費祎聘吳,諸葛亮送之,祎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因以名橋。②百花潭:在成都城西,接浣花溪。杜甫《狂夫》:“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③“門無”句: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④“座有”句:杜甫與鄰居農民交往甚密,不時有鄰居來慰問,《北鄰》:“時有訪老疾,步履到蓬蒿。” ⑤詩史:杜甫詩真實地反映盛唐時代由盛至衰的歷史現實,世稱“詩史”。⑥“翻笑”句:杜甫《堂成》:“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評說】
本詩選自浙江博物館藏謝縉《少陵詩意圖》題詩。
謝縉(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一作晉,字孔昭,號葵丘,亦稱深翠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僑居金陵二十余年。工詩,擅畫山水,師王蒙、趙原。著有《蘭庭集》。
畫上還有謝縉的題記,云:“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專攻詩畫。知仆遠歸,來需俗筆,復贅鄙語云。永樂戊戌上巳日,葵丘謝縉識。”用嘉,即明代畫家杜瓊之字,其生平詳見杜瓊《自題山水》“評說”。
謝縉此畫現藏浙江博物館,紙本,著色,縱108.2厘米,橫50.1厘米,畫幅下部畫石坡松樹,上部畫層巒疊嶂,松樹叢中畫一草堂,詩人杜甫正在草堂里接待來訪的鄰翁。成都杜甫草堂周邊無高山,這幅畫的景色完全是畫家想象得之,以表現自己的幽閑意趣。
畫和題詩,是謝縉為杜甫后裔、明代畫家杜瓊所作,他使用杜甫的詩意畫成此圖,又檃括許多杜甫詩意,題寫此詩,申補畫面,并抒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畫境是杜甫草堂,詩境是杜甫心緒,卻又完全與詩畫家謝縉的心境相契合。詩的首聯用敘述句,點明畫幅上畫的是成都百花潭北的杜甫草堂。詩句自杜甫《狂夫》詩運化而成,扣住題意。頷聯描寫杜甫在草堂時的安定悠閑的生活,門前無催租吏的干擾,座上有鄰翁時來慰問,這是畫上意,根據杜甫詩意描繪出來的。頸聯形容圖上草堂周圍的環境氛圍,松影滿庭,白日閑暇,清風揚起茶煙,繚繞著主客的坐榻。這個境界,是謝縉依杜甫《堂成》:“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的詩意畫出,又用題畫詩句加以挑明。這種清靜悠閑的畫境,也正是謝縉自己閑逸生活的寫照。尾聯結出全詩的題旨。杜甫寫了大量反映現實的、憂國憂民的優秀詩篇,世號“詩史”,而現今卻在草堂過著悠閑的生活,實是“酷憐”。漢代揚雄曾作《解嘲》一文,諷刺統治者扼殺人才的行徑,卻又不得不采勸默默者存”、“自守者身全”的處世態度。所以詩人要發出:“酷憐杜甫成詩史,翻笑揚雄作《解嘲》”的感慨,也就是說,杜甫應該滿足于草堂的幽靜生活,也不必去嘲笑揚雄寫作《解嘲》文。一個“酷憐”、一個“翻笑”,謝縉用解嘲的口吻,借著杜甫、揚雄,卻把嘲笑的矛頭直指造成這種政治局面的統治者,寄寓了自己對現實政治的無窮憤慨。
上一篇:《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其二)》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山寺律僧畫蘭竹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