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
南國春光一半歸,杏花零落淡胭脂。
新晴院宇寒猶在,曉絮欺風(fēng)不肯飛。
這是一首寫景小詩,詩人描繪了一幅夜雨初晴、春光零落的景物圖,在濃郁的詩情畫意中,表現(xiàn)出一種惜春傷時的惆悵情緒。
詩題“春霽”。一般看來,雨后初晴,空氣清新,宇宙萬物滋潤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最容易令人心曠神怡。但此詩卻與眾不同,“南國春光一半歸”,首句起筆別致,由虛而入。詩人沒有正面描繪春雨初晴后的自然景觀,而是發(fā)出一聲輕輕的惜春感嘆。他把春光比作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場春雨過后,大好春光卻已有一半消逝了。這里是在總寫,一個“歸”字形象鮮明,顯然是這首詩的眼目,以下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繪的。
“杏花零落淡胭脂”,詩的次句進一步將前面的惜春感嘆具體化了。本來,自然界的雨后春景是千姿百態(tài)的,作者可供欣賞吟詠的對象很多,但他卻偏偏選擇了凋零飄落、淡如胭脂的杏花,化成了這樣的視覺形象,色彩鮮明而情緒黯然。詩人似乎于此猶嫌不足,詩的第三句又由視覺加進了感覺。“新晴院宇”這四字落實了詩題和作者此時所處的角度。整個句子看起來仍是寫實,但“寒猶在”三字卻明顯可以體會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寒”是感覺,它最容易傳遞出詩人此時的心靈信息。也許夜雨初晴的清晨猶有寒意,但詩人之所以敏感地突出這一點,是緊承著春光易逝、杏花零落的感嘆而來,文氣貫通,我們可以感覺到詩人由惜春和惜花交融起來的春愁。
當(dāng)然,由傷春引起的感情波動畢竟是有限度的。詩人把握住了分寸,第四句又強化了視覺形象:“曉絮欺風(fēng)不肯飛。”經(jīng)過夜雨淋濕的柳絮,當(dāng)然不能像往常那樣隨風(fēng)飄舞了。這些柳絮呵,大概也是在欺負(fù)春風(fēng)的無力吧!詩人在慨嘆春風(fēng)無力的同時,又故意來了一點詼諧,將此之前已形成的感傷春光的氣氛略加淡化,從而使作品保持了一般寫景小詩所特有的輕松感。
縱觀全詩,詩意貫通,正合了詩人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張,所謂作詩“當(dāng)以意為主”,“寧對不工,不可使氣弱。(《藏海詩話》),這首小詩實際上就是盡可能地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看到,詩人并沒有純客觀地羅列雨后春色,而是將自己的傷春之情貫穿于其中。雖然全詩僅截取杏花零落、院宇猶寒、曉絮不飛這幾片小景作為描寫對象,但卻能使得畫面生動形象。一切景語皆情語,讀起來使人感到自然含蓄、意境警新。在結(jié)構(gòu)上,這首詩采用了總寫和分寫、抽象和具體、視覺和感覺等不同角度多種形式交替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作品雖僅四句,但卻跳蕩多變,藝術(shù)上具有一定的魅力。
上一篇:趙佶《在北題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呂本中《木芙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