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赤壁
位于黃州市古城西門外。原名赤鼻,亦稱赤鼻磯。斷巖臨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懸鼻,因而得名。宋蘇軾貶居黃州時,常游此地,寫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傳誦千古的名篇?,F存紀念建筑物系1922年改建。幾經修繕,已煥然一新。主要有:九亭(坡仙亭、放龜亭、睡仙亭、酹江亭、向鶴亭、快哉亭、覽勝亭、羽化亭、望江亭),三樓(棲霞樓、挹爽樓、涵暉樓),一臺(八卦臺),一峰(剪刀峰),一像(東坡塑像),一塔(烏石塔)等瑰麗典雅的建筑群。綠樹紅墻掩映,饒富詩情畫意。還有碑閣四壁,嵌有清光緒年間由著名學者楊守敬選刻的《景蘇園帖》,計石102方,為蘇書名體中的精品。其它亭堂內,也藏有歷代文人書寫的木刻碑石。有的風格師承顏、柳,有的風格直逼魏晉,琳瑯滿目,堪稱古代書法集粹。黃州赤壁因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而聞名,傳有“無蘇軾則無黃州赤壁”之說。因蘇軾取號東坡,黃州赤壁又叫“東坡赤壁”。也有人稱之為“文赤壁”,以區別蒲圻的古三國赤壁戰場的“武赤壁”。
〔古詩文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一著筆就是滾滾東去,一瀉千里的長江,氣勢磅礴。讀著這首詞,使人依稀可見作者兀立赤壁磯頭,面對江流,放聲高歌:滔滔長江啊,那驚濤駭浪卷走了千古以來的多少英雄人物。在黃州古城的西邊,人們都說是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兵的古戰場——赤壁。這里,陡峭的石壁,刺入了高空,驚人的巨浪,沖擊著崖岸,激起朵朵浪花,如同千堆白雪。啊!錦繡的河山,美麗如畫,一時間,出現了多少英雄豪杰!
這是詞的上片,主要描繪了黃州赤壁壯麗的自然景觀。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以濃墨健筆生動地描寫了其構件——大江、亂石、雪浪,展示了極為廣闊而悠久的時空背景,并且讓千古英雄之一的周瑜在這種背景下亮了一次相,以引起讀者對氣壯山河、影響久遠的赤壁鏖兵戰況的聯想,這就掃盡了平庸萎靡的氣氛,一下子把讀者帶進了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開闊,精神大振。誦讀到此,無不發出驚嘆:江山如畫!無怪乎引出諸多英雄豪杰為之爭斗角逐。最后一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和點化,也是對下片的帶起。
詞的下片,作者一開始就把周瑜置于讀者的想象之中。作者說,讓我們的思緒追溯到遙遠的三國時期,想象當年周瑜灑脫英豪的氣派和千古傳頌的建樹吧。那個時候,被稱為吳國“國色”的小喬初嫁給他。他風流儒雅,雄姿英發。在滾滾東流的大江之上,手拿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采用反間、連環、火攻等計,使“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曹孟德80萬人馬頓時灰飛煙滅。寫得何等氣勢。蘇軾在這里刻劃周瑜“雄姿英發”的形象,以弱勝強的壯舉,其意不僅表現他對周瑜的欽羨之情,更主要的是抒發自己華發早生、報國無門的愧疚之恨。當時,在遼和西夏軍事政權嚴重威脅的情勢下,北宋國力衰弱,朝廷萎靡怯懦。早懷報國之志的蘇軾是十分渴望自己能像周瑜那樣,為北宋邊疆危機的解除盡一己綿薄之力。但是,眼前的嚴峻現實是:自己是謫居黃州的罪人,何能干預朝廷大事!在這兩種心情的強烈對比之下,作者發揮了一種更為豐富的想象力:要是周瑜今天重游舊地,定會笑我一事無成而滿頭白發。作者在這江山勝處,回想古事古人,大有虛度光陰的感嘆。于是他就尋找到了一種自我解脫心境的辦法:還是借酒澆愁吧,端上一樽美酒,邀那江上明月,且思且飲,且喝且和。人生啊,只不過是一場夢!
〔現代散文〕 “詞至蘇公始豪放,賦到此翁無古人”。蘇軾的“二賦一詞”使黃州赤壁的名聲大噪。為了紀念蘇東坡在赤壁寫下的千古之作,清代康熙年間,黃州知府郭朝祚在赤壁之前冠以“東坡”。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在此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詞畫賦,或狀山川之勝,或抒懷古之情,無一不及赤壁之戰或蘇子之游。正如明代文人袁宏道所言:“周郎事業坡翁賦,遞與黃州作主人?!睎|坡赤壁在習慣上是文赤壁的名勝古跡。事實上,東坡赤壁之文,不僅指蘇軾之文,還包括歷代文人寫蘇軾和赤壁之戰的全部詩詞畫賦,也包括后人對蘇軾和赤壁的研究成果。她不僅是東坡赤壁的瑰寶,也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赤壁現有樓堂、亭、閣等建筑217座,多系清代同治年間所建,主要集中在赤壁磯上,它們各依地勢參差而立,獨立成景,相輔相成,彼此間用院落分隔,以踏步和景門相連,回環曲折,自然流暢,令人心曠神怡。
新落成的門樓位于赤壁景區南面,與東坡像和赤壁磯上的主體建筑棲霞樓構成了園林的中軸線。門樓和東坡像之間有三孔橋和七星水。門樓名曰乾坤閣,三孔橋名曰八卦臺,七星水形似北斗七星。這是根據《易經》中傳統的風水理論構景和命名的,耐人尋味。
在赤壁景區中央的平地上有一碑亭,碑亭上有用中日文刻寫的“櫻花園”和詩文,碑亭旁有一片櫻花,這是日本友人山上次郎先生栽植的櫻花園。每年春天,櫻花怒放璀璨奪目。
過去,赤壁磯橫亙江中,儼然中流砥柱。江水至此,激起濤濤巨浪,聲若雷鳴,氣勢磅礴而壯觀?!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即為當年情景的真實寫照。如今長江已離赤壁而去,但當年江水沖刷崖石痕跡猶存,停泊船只的樁眼清晰可見。見此情景,無不為之產生滄桑之感,同時也不免為長江的離去而失卻當年驚濤拍岸的壯麗景觀而產生幾分遺憾。
亂石仍穿空,驚濤不復現,為了彌補這一遺憾,近年在赤壁邊開設了十數畝面積的放龜池。池水雖不如江流澎湃,輕風徐來,水波不興,倒也給赤壁增添了幾分靜謐和文秀。
人們仍然可以駕著小舟,一試當年蘇軾在赤壁泛舟的滋味。
(鄂旅導)
上一篇:描寫《三元洞》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東山寶塔》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