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英《峨眉山記》原文與賞析
敖英
侍御狷齋謝公,來按西蜀,駐節峨眉。臺中無事,副使梅塘毛子、參議渭野樊子、僉事黃溪劉子暨英,相與請曰:“此中三峨之勝聞天下,二三子愿從公游焉。以暢沖襟。斯亦古人張弛之道也?!惫唬骸拔矣诖松?,興復不淺?!?/p>
詰朝從公出北門,由寶經樓入山。逶迤曲折,度解脫橋,過歸云寺; 度蒼水橋,過中峰寺。度雙溪橋,見一水奔流而來,有石突然砥其沖,乃分流二派,由石梁飛下,擊蕩震撼,宛宛趨龍門而去。憩四會亭,野趣清輝,應接不暇。西行數十里,望見白水寺,臺殿在翠微中,遂投寺宿焉。
五鼓上頂心坡,石磴崚嶒,而躋陟之險,如登天然。歷大云壑、小云壑,路稍平。上胡孫梯,又險。上木皮殿、梅子坡,攀緣鐵鎖,又險。上雷動坪,左右深壑,黑不見底,又險。道左有禁語鐵牌,山僧曰:“坪下巖洞,為蛟龍蛇虺所棲,其氣常乘煙霧而上,故禁游人緘口避之。”上八十四盤,又險。自入山至此,多在云氣中行; 忽仰見天角,云漏日光,如金在鎔,昭融絢爛,不類下方所見。山僧曰:“日無異也,但人在清高處,與塵埃中所見光景,是自不同?!敝翚g喜亭,遂緩步,度天仙橋,入天門,抵光相寺。上大峨絕頂,攬結秀色,吞吐高明。西望曬經臺,及瓦屋諸山,如列幾案。比顧王壘、青城諸山,如聯培塿; 東視蜀江之流,如衣帶。俯瞰大峨之腰,白云平鋪,周遭一色,而中峨、小峨,覆蓋其下,不見仿佛,茫然如雪積平野,月籠寒沙。微風西來,云光滉漾,又如洞庭、彭蠡,濤舂浪激,不可名狀。公曰:“到此境使人肝膽澄澈,平生奇觀,無逾此者!”俄有二鳥飛來,形如畫眉,紋如鳩,有二鼠隨之,比松鼠差小;飼之以粒,與人甚狎。良久,鳥鼠皆去。山僧報曰:“佛光現矣!”相顧山腰云氣,上有彩色,圓光一道,小如車輪,繼有一光,大如車輪,良久乃滅。公曰:“此巖下必有寶藏之氣,故云襯之,日射之,光乃現。若云日不相薄,則無此光。彼謂光由佛現也,謬哉!”已而云氣漸散,暮色蒼然,公揖諸君乃退。
明日,遂相與緣徑下山。時云飛木末,雨意欲來,公曰:“觀山變態,妙在煙雨中?!彼煨?。既入城,漏下二十刻矣。公曰:“東坡有言: 山水遨游之樂,自是人生難必之事。故王羲之嘗欲一游峨眉,而終身不果。又聞來游此山者,或不及時,則雪封巖徑; 即有能至絕頂,或值風雨晦冥,敗興而還。吾輩昨來之游,良愜賞心?!庇谑莿⒆佑终堁尬痰亲H诜骞适拢瑨镌迨阍仯灾x山靈。公欣然賦古詩為倡,諸君咸和之。余不敏,捃其概紀焉。
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峨眉山,是邛崍山的余脈。它高聳挺拔,巍峨壯麗,素以“峨眉天下秀”而聞名遐邇。這里群峰疊翠,絕壁萬仞,清泉飛瀑,云蒸霧靄。既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奇麗景色,又有出沒于林中道旁的珍禽異獸,愈加顯得生機勃勃,野趣橫生。同時,峨眉山又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梵宇琳宮依山就勢,或隱沒于蒼翠之中,或飛架于碧溪之上,或屹立于奇峰之巔,或巧構于危巖之畔,與鐘靈毓秀的峨眉山水融為一體,構成一幅氣象萬千、別具韻味的立體圖畫。
敖英的這篇《峨眉山記》以山行為線索,以各處景點為重點,生動傳神地描繪出峨眉山的秀麗景色,簡練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登山時的盎然情趣,讀后使人如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文作三段。第一段寫了眾人邀請謝公出游峨眉山的經過。雖為簡練敘述,但從眾人“此中三峨之勝聞天下”數語中,已從側面對峨眉風景之勝作了烘托渲染,使人“未見其山,先聞其名”。從謝公“我于此山,興復不淺”的答語中,已逗引起人們勃勃的游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對游山過程的生動描寫。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分三層詳細敘述了眾人登山的經過,生動描繪了沿途的景物。其中第一層敘寫初入山中。作者雖然只是簡略地介紹了出北門由寶經樓入山,在“逶迤曲折”的山道上過歸云寺,度蒼水橋,過中峰寺,度雙溪橋,投宿于白水寺的整個過程,但線索清晰而有側重,文筆簡潔而不單調。原因就在于作者不僅對四會亭畔的“野趣清輝”,對白水寺“在翠微中”的臺殿等略作點染,而且細致地描繪了雙溪橋畔的溪水因“有石突然砥其沖,乃分流二派,由石梁飛下,擊蕩震撼,宛宛趨龍門而去”的情景。由于敘述之中有描寫,將面上的敘述與點上的描寫有機地結合,因而增強了行文的生動性。
第二層寫次日“五鼓”從頂心坡繼續上山的經過。隨著“石磴崚嶒,作者改變筆觸,用簡練概括的語言,著力突出此后行程的五“險”: 頂小坡上躋陟之“險”、上胡孫梯之“險”、梅子坡頭攀緣鐵鎖之“險”、雷動坪旁左右深壑黑不見底之“險”和上八十四盤之“險”。危乎險哉! 險要得真令人透不過氣來,況且山僧在解釋禁語鐵牌時又著意渲染了這樣一種氣氛:“坪下巖洞,為蛟龍蛇虺所棲,其氣常乘煙霧而上……”這怎能不使人不寒而栗呢! 然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作者在這里即插敘了“忽仰見天角,云漏日光,如金在熔”的“昭融絢爛”之景,并借山僧之口道出其“不類下方所見”的原因在于“人在清高處”。既然山愈高,景愈奇; 那么,登上峨眉絕頂,又該是一幅多么雄偉壯麗的景象呢?
第三層即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地描寫了峨眉絕頂的所見之景。峨眉絕頂即金頂和萬佛頂,海拔3000多米,是縱橫400里的峨眉風光的絕勝處。作者在這里“攬結秀色,吞吐高明”,自然視野開闊,想象聯翩,所以連用五個形象、逼真的妙喻,再現出在峨眉絕頂回望中雄奇的景色。其中“曬經臺及瓦屋諸山如列幾案”,“王壘、青城諸山如聯培塿”,“蜀江之流如衣帶”,“大峨之腰白云平鋪,周遭一色。而中峨、小峨覆蓋其下,不見仿佛,茫然如雪積平野,月籠寒沙”等四處明喻所用喻體,或狀其小,或繪其長,或突出其浩浩無垠,無不巍乎壯哉,奇乎秀耶! 然而,“微風西來,云光滉漾,又如洞庭、彭蠡,濤春浪激,不可名狀”一喻,則化靜為動,使以上四喻更具有活潑潑的動態美。作者分別從西、東、俯三個視角,墨飛五彩,筆挾靈氣,描繪出峨眉山下群峰連綿、江河如帶,絕頂云海茫茫、天風浩浩的壯麗景色,使峨眉鐘靈毓秀之氣韻躍然紙上。面對此景,作者自然神清氣爽,嘆為觀止。然而此情并未敷陳直言,而借謝公之感慨透出,使文章平添了幾許靈氣。不僅如此,作者在對峨眉絕頂的壯闊景致作大筆潑墨、縱橫勾勒之余,又稍駐筆觸,作工筆特寫:“俄有二鳥飛來,形如畫眉,紋如鳩。有二鼠隨之,比松鼠差小,飼之以粒,與人甚狎?!庇蛇h及近,由大到小,在壯闊與小巧的反差對比中,不僅使峨眉山愈加顯得生機盎然,更為文章增添了情趣韻味。
佛光是峨眉絕頂的四大自然奇觀之一。待山僧報曰:“佛光現矣!”不僅峨眉山呈現出她最輝煌壯麗的景象,文章至此也推向了高潮。然而,作者卻偏偏惜墨如金,只以“上有彩色,圓光一道”,大小皆如車輪而概括言之,偏無一語寫到佛光映襯下群山的壯麗景色,給人以美景稍縱即逝的感覺。既烘托出佛光之罕睹,也襯托出當佛光現時,眾人全神貫注、無暇旁鶩的神態,自令人回味無窮。而插入謝公的解釋之詞,說明所謂“佛光”并非“由佛現也”,而在于“此巖下必有寶藏之氣,故云襯之,日射之,光乃現”,更為峨眉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莫測的意味。
這一段作為全文的重點,作者將描寫和議論相結合,使人既飽覽了奇觀,又明白了自然之理,還陶冶了情操。真是賞心樂事,其喜洋洋者矣!
當“云氣漸散,暮色蒼然”時,文章也已近尾聲。第三段主要敘寫眾人下山前后的余興。文中描繪了有別于上山時的不同景致,這便是當眾人相與緣徑下山時,“云飛木末,雨意欲來”,峨眉山又將展現出她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嬌美風姿。然而,作者卻只借謝公一句“觀山變態,妙在煙雨中”點到即止,并未過多鋪陳渲染,將峨眉在煙雨中的幾分朦朧美,留給讀者自己去馳騁想象。這正是文章的妙處所在。
讀本文至此,讀者若問:“峨眉之游樂乎?”自可答曰:“其樂無窮也!”原因就在于作者于描述中時時透露出游山之樂。然而對此樂直至文末也沒有正面敘述,而是借東坡之言說明了這乃是“人生難必之事”,再通過王羲之“嘗欲一游峨眉。而終身不果”; 或來游此山而不及時,“雪封巖徑”; 或至絕頂而“值風雨晦冥,敗興而還”,反襯出眾人這次峨眉之游確實“良愜賞心”,從而收到了比正面敘寫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游記散文以山行為線索,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的峨眉美景。全文在對山行過程的直敘中,點綴著對山澗水流的細致描繪,峨眉絕頂上“微風西來”之動與群峰綿延之靜相映成趣; 對東西上下勝景的大筆渲染與對“二鳥二鼠”的工筆素描相襯生輝。并隨時以人物的感慨之辭穿插其間,畫龍點睛,從而使文章的結構起伏跌宕,緩急相間。行文自然流暢,搖曳生姿。峨眉有靈,亦當感謝作者的生花妙筆。
上一篇:范成大《峨眉山行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瑛《鞏寧城望博克達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