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八公山賦》原文與賞析
吳均
峻極之山,蓄圣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懷燕。 爾其盤桓基固, 含陽藏霧。 絕壁崄巇, 層巖回互。桂皎月而常園,云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潛淮; 文星亂石,藻日流階。若夫神基巨鎮(zhèn)而卓犖荊河,箕風(fēng)畢雨,育嶺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風(fēng)而就日,若從漢而回山。露泫葉而原靜,花照磯而岫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絕。上披紫而煙生,傍帶花而來雪。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高馳翔兮翀?zhí)臁?/p>
這是一篇六朝駢賦,全篇以雙句為主,句式平行,又以四字和六字句對偶,兩組對偶句之間幾乎是字字平仄相反,而且每一段押一韻,換韻則另為一段,全文各段平仄韻相間,句中用典,講究藻飾,精練而短小。雖然賦體文胎息微萌于兩漢,正式形成于魏晉,但普遍流行于六朝。六朝文人利用這種整齊有韻,律調(diào)和諧,典麗雅致的文體寫了不少抒情、敘事、論理、寫景的名篇,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賦》,江淹的《別賦》等,都是代表作,而梁人吳均的這篇《八公山賦》與其《與宋元思書》、《與施從事書》等一樣,都是當時寫景寓情的名作。六朝以后,雖然一些文學(xué)史上經(jīng)常說“古文大盛”,駢文衰落; 事實是隋唐兩代駢文不僅沒有衰落,而且大多數(shù)文人尺牘往來,公文詔令,考試應(yīng)文,無不以駢文為主,《全唐文》 中駢文占絕對優(yōu)勢就是例證,而有唐乃至明、清,駢文仍在走自己的路,甚至發(fā)展到“八股文”,又促進了中華聯(lián)語的發(fā)達和繁榮。
八公山,原名肥陵山,亦名北山,在今安徽省淮南市西,淮水之南,淝水之北。《太平寰宇記》:“昔淮南王與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皆仙。其處后皆現(xiàn)人馬之跡,猶在,故山以‘八公’為名。”淝水之戰(zhàn),前秦苻堅被謝安大敗,登壽陽城望八公山,“草木皆為晉兵”,風(fēng)聲鶴唳,即指此山。有劉安廟遺址。
《八公山賦》著重描繪和歌頌了八公山超群拔俗的仙景,以及漢劉安王與“八公”白日升天的美麗傳說。全文僅165個字,如按意思分段,可分三大部分: 即開頭兩句為第一部分,最后倒數(shù)四句為第三部分,剩余為第二部分,是本賦的主體; 不過賦的換韻,往往與文意的分段是相一致的,所以按換韻次數(shù),本賦可分七段。
從“峻極之山”到“北邐迤而懷燕”為第一段,以“山、仙、燕”為韻; 是說峻立云天的八公山,內(nèi)有圣人之道,外露仙人之表,南與古越國相望,北與古燕國相連,地理位置很好。
由“爾其盤桓基固”至“云望空而自布”是第二段,以“固、霧、互、布”為韻; 形容八公山山勢廣大,根基牢固,層巖交錯,崎嶇險陡,丹崖青壁,十分高峻,特別在皎月當空,彩云四布的時候,八公山顯得更為迷離神奇。
“神以華閬”至“藻日流階”是第三段,以“淮、階”為韻; 用擬人手法將八公山仙人化,說華麗的壽春城好似“她”的衣袖,而水深浪急的淮河好似“她”的衣帶,夜晚星光與寶石交輝,白晝燦爛的陽光在臺階上閃爍。
“若夫神基巨鎮(zhèn)而卓犖荊河”至“育嶺生峨”為第四段,以“河、峨”為韻; 進而描述八公山聳立在淮南市西邊,淮河從它側(cè)旁流過,在神風(fēng)仙雨的拂灑下,高嶺入云,非常壯觀。
自“高岑直兮蔽景”至“花照基而岫鮮”為第五段,以“天、山、鮮”為韻; 繼續(xù)夸飾八公山高岑穿云蔽日,山坡盤旋入空,幾與太陽比高低,又與天河互回環(huán),露珠在百草千樹上閃耀,山原顯得更加幽靜,鮮花在神石旁盛開的情景,這一切使八公山的峰巒更加光采煥發(fā),吸引神人……
“促嶂萬尋”至“傍帶花而來雪”為第六段,以“絕、雪”為韻; 緊承上段,說八公山的峰嶂萬丈千尋,高不可測,而其山崖也億丈萬仞,平廣難絕,它的上面紫云赤霧不住繚繞,一邊開著鮮花,一邊又飄著白雪,真是仙間四季,人間少有。
最后一段從“維英王兮好仙”至“高馳翔兮翀?zhí)臁保偢湃x,畫龍點睛——正因為八公山是如此仙景十足,萬般美妙,所以喜好神仙的漢劉安王才與“八公”(《小學(xué)紺珠·名臣類》:“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非、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以上八人皆為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因稱“八公”) 登上肥陵山“埋金”,乃至駕飛龍沖天仙去,連雞犬也“舐”余藥而升天,從此山名改為“八公山”,榮名蓋世,四海敬仰。
《八公山賦》作為一篇優(yōu)秀的寫景駢文,按照常規(guī),開頭兩句相當于“序”,結(jié)尾四句相當于“亂”或“訊”,可以是散句或駢句,也可以押韻或不押韻,可以平仄嚴對或不計平仄,是較為自由的。此賦開頭二句和結(jié)尾四句就是不計平仄而只押韻; 而中間主體部分絕大多數(shù)四六句都是平仄相反,對仗工穩(wěn),用典妥貼,頗富文采的。可見,六朝人的駢賦對后世文體的發(fā)展并不是僅有不便于表情達意的形式主義的消極作用,還應(yīng)當充分估價它對近體詩詞曲乃至明清聯(lián)語的發(fā)達與繁榮,在形式方面和修辭技巧方面,也曾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
上一篇:趙恒《龍門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孝綽《八聲甘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