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橘因其為常綠喬木,且有美花嘉果,故它不僅是生活中為人喜愛之物,而且在我國自屈原起寫《橘頌》的文化背景上,成為寄寓著獨立不遷,內美不媚的美學形象。
張九齡詠橘,正是贊頌其節操。橘的第一個特點是耐寒。經冬,一般草木都凋零了,而橘依然蒼翠墨綠,“猶”綠林,突出了它的卓而不群,迥異常木。橘為何能經冬不凋,詩人排除了“地氣暖”的因素,如果因生于江南,得地暖之利,那還是借助外界條件,也便不可貴了。橘之常青,乃在自身具有“歲寒心”。《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橘有著松柏樣的操持,才能三九嚴寒無所懼,萬木搖落葉仍榮。橘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奉獻精神。它“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屈原《橘頌》)圓果累累,青黃相間。“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是饋贈嘉賓的上色禮物。橘的第三個特點是樸實無華,它不像桃李爛漫,灼灼其華,嬌艷媚人,只是以凝重的翠綠、簡約的枝葉表示自己的存在。橘不邀寵于春風,不畏懼那嚴冬,不以外美取悅于世,而以內實施惠于人。
張九齡寫作此詩,出于“感遇”,感嘆所遇不佳,或遇時不佳,或遇人不淑,或遇境不順。因而他說“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命運的好壞,猶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難以搞明白。這表現了他憤世嫉俗之情,吐訴了所遇不平之氣。可是張九齡畢竟不向命運低頭,發出了“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的呼喊。這首詩透露了“勿學柔弱苗”,要效江南橘,不借“地氣暖”的外力,不憑桃李艷的外觀,不畏命運蹇的遭遇,保持“歲寒心”的剛強“薦嘉客”的胸懷,這就能矢志不移,永保高尚人格。
上一篇:《感遇(三十八)·[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慈姥竹·[唐]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