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與賞析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揚州,是南北交通的樞紐,江淮百貨的集散地,又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因此,這里商業繁盛,賈客云集,茶肆酒店,秦樓楚館,應有盡有,又是個著名的聲色玩樂的場所,有錢階級在這里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年輕的詩人杜牧就曾羨慕揚州的繁華,特意到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門下做掌書記,其時杜牧正當青春年華,“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唐才子傳》) 過了三年放浪不檢的生活。直到后來回憶起來,仍然十分留戀,道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云云。
這首詩是他在大中二年 (848) 8月由睦州 (今浙江建德) 赴京就司勛員外郎職,路過金陵時寫的。路過金陵,遙望揚州,不禁憶起昔日的生活和朋友,便寫下此詩寄給好友韓綽。
首句說,淡淡的遠山隱沒在天的盡頭,寬闊的江面迢遞遙遠。這是他站在江南的金陵眺望江北的揚州時所見。隱隱,隱約模糊的意思,是說遠山淡淡,模糊不清; 迢迢,迢遞遙遠,形容江面寬闊。金陵揚州,本是一江之隔,但作者卻用“隱隱”“迢迢”兩個疊詞,把兩地的空間距離拉得很大,是有意在暗示他與友人之間難以晤會。這一句用筆相當簡練,仿佛一幅淡墨山水,給人以清新秀美的藝術感受。
次句說深秋了,江南的草木已經凋落。其時正值8月,作者路過金陵,“厭江南之寂寞,思揚州之歡娛” (謝枋得語)。面對江南草木凋落蕭條冷落的景象,杜牧更加懷念江北揚州的繁華熱鬧,懷念昔日同游的好友。
那么,作者最懷念什么呢?“二十四橋明月夜”是詩人記憶最深的地方。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徐凝《憶揚州》) 可見揚州的月夜是最動人的。“二十四橋”有兩種說法: 一說揚州水道縱橫,城里確有二十四橋; 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傳說隋煬帝曾于月夜帶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橋上而得名。從下句看,作者對兩說都有兼顧。句中說及吹簫,當與后說有關; 若單指吳家磚橋,則不必用“何處”二字了。
“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作者對好友韓綽的詢問,帶有調侃的口吻。意思是: 在這月明之夜,你又該在何處與美人們歌吹取樂呢?這一聲帶調侃的詢問,既表現了他們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自己對過去生活的溫馨的回憶。當然,作者過去的是風流放蕩的生活,但這里,讀者決不會有輕薄之感。因為詩創造了一個十分優美的意境: 二十四橋上月明如晝,銀輝滿地,潔白如玉的美人吹簫橋上,簫聲悠揚、飄散在青山綠水之間。徜徉在這樣優美的境界當中,誰不陶醉?誰還會去計較作者的本意呢! 詩所創造的審美價值遠遠地超出了作者的原意,這便是本詩之所以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原因。
上一篇:曾原一《寧都金精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游《屈平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