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原一《寧都金精山記》原文與賞析
曾原一
金精山在寧都西郊十五里。未至縣一舍外,望陣石截云,丹崖翠壁,煙靄明滅,知為神仙區宅。
出北門,度措宸橋,折而西入,至蒼山筼筜谷,石峰已漸獻奇。昂首尻坐作伏獅狀、項湊圓石如懸鈴,是為獅子峰。入青牛峽,清澗出嵌壁下,諸石魁岸擁道,山氣清肅,愈前愈奇,不一名狀: 拿龍而驤馬,囷立而屏張。截者玉削,跂者鵬飛,銳者圭列,展者旗揚,界立者如劍剖鋸分,壁峙者如鐵城環闥,穴聚者如蜂巢燕壘,石脂搖光者膏凝液流,高岫出云者炊氣郁蒸: 千奇萬異,駭目怵心。
石之著名者士有二峰,獅子其一也,微圓而長,承以盤砥,如菡萏出擎蓋中者,蓮花峰也。雙峰合峙,中泐至麓,如僧作禮梵唄者,合掌峰也。雙石顆頓,中出孤木,枝葉扶疏,如帶葉果饤者,仙桃峰也,削壁堊色,石紋墨縷,拂布石面者,披發峰也。怒踞當道,眈眈虎視者,伏虎峰也。林木蔥蔚,蒼翠輝明者,翠微峰也。闞洞前立,與靈泉仙龕對者,望仙峰也。 瓏玉疊瓊, 臠石叢珍者, 三巘峰也。 萬筱叢生。根柯特異者,瑞玉峰也。千仞峭聳,中通洞天者,凌霄峰也,豐首低尾,色如渥丹,狀如腰鼓者,石鼓峰也?;胤逵懈],出半壁中,裂修縫,垂橡藤,樵牧黠勇者扳藤猱升,窺洞中極廣敞,宛然廳堂房闥,舊傳有金床玉幾,是句碧虛洞焉。有石遠睇如踞,近則團立直上有金縷者,黃竹峰也。峰麓崎險,路絕梯磴,兩口傾軋,中僅線通,匍匐登其巔,廣平可容千家,兩泉涌出甚冽,極早不涸。中更寇亂,避而寨居者,多得免焉。茲十二峰,亦隨見指名,要未盡茲山奇也。
陽靈觀在群石間最佳處,自仙桃閣入,石為甕戶。啟戶穿行,曲棧環石自一區,巨巖覆之,仰視天空如規。像真仙其間,層殿復閣,屋無陶瓦,雨不能侵。巖頂懸木鶴,能隨四時轉指。巖面飛泉潺湲,日久如雨。自殿沿曲年下,石益蹙,氣益肅。靈泉自石罅迸瀉,乃委蛇出,味宜茶。游人不敢葷酒入,相傳謂犯者暴雷驟雨并至。且陰氣森冷,令人膚栗,況仙靈禱輒應,人自不敢瀆也。
按 《云笈七簽》 云: 茲山乃三十五福地。漢初,女仙張麗英字金華飛升所。志云: 山下民家女,生有異質,年十五,偶至山中,拾桃二顆,以一奉母,化為石,自餐其一,頓忘饑渴,遺核亦化石,謂今仙桃峰是,后積功行乃仙。初,長沙王吳芮平閩越,道過邑,聞仙名,強委禽焉。父母欲許之,真人謂使者曰: 吾名仙階, 暫混塵境, 幸無辱使者還報, 芮以兵入山求之,真人乘云空中,語曰: 吾金星之精,降治此山,汝宜為民立壇祈福。芮始懼謝罪,仙已沖天矣,仙屢以祈雨應,封靈泉普應真人。飛升時歌詩十八章,今存其五。
寧都金精山是武夷山脈向西衍出的分支。金精山十二峰都在寧都縣境內,海拔平均在1100-1400米。它們是: 獅子峰、蓮花峰、合掌峰、仙桃峰、披發峰、伏虎峰、翠微峰、望仙峰、三巘峰、瑞玉峰、凌霄峰、石鼓峰。其中以翠微峰最著名。這不但因為翠微峰是金精山的主峰,還因為它峰頂豁然開朗,有一塊平坦的地面,山上茂林修竹,黃蘆白葦,交映生輝,房舍寺廟,依山屹立。明末遺民魏兆鳳就隱居在這座山峰上頭。他的三個兒子魏祥 (際瑞)、魏禧、魏禮,都能繼承父親的遺志,放棄功名利祿,不沽滿清王朝一官半職。在山上講學讀書,或賣文度日。山上設有紀念魏兆鳳的征君祠,即所謂“易堂”,除三魏外,還有與他們志同道合的六個人,即鼓士望、林時益、李騰蛟、丘維屏、曾燦、彭任,全稱“易堂九子”。他們聚在山上講學讀書,砥礪志節。記得1925年即民國十四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出師江西,某師師長易簡將軍 (后在攻克撫州戰役中壯烈殉國) 曾上翠微峰瞻仰祠堂,并題撰一副對聯刻在祠堂的楹柱上。對聯是:“兩千年以后,訪金精十二峰,問吳王斧痕,仙人勝跡;數百里而來,登翠微一片石,尋易堂故址,九子講壇?!边@副對聯,概括了翠微峰的名勝故跡和自吳黃以來民間盛行的仙女張麗英的傳說。
作者曾原一是寧都人,他直到晚年才中進士,一生沒做過官,詩文都較有名,同南宋時期的詩人劉過、戴復古等時相過從。本文寫的是他自己家鄉的山石名勝,所以寫來如數家珍。歷歷如畫。
本文是記敘文。全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指出金精山在寧都的位置。第二段概括途述從寧都縣城到金精山的路途及景物。第三段說明十二峰的由來及其形象。第四段重點敘述陽靈觀的奇麗。第五段說明道書把它定為三十五福地的傳說情況。
這篇記敘文的寫作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
第一、這是一篇純粹的記敘文。它層次分明,摹擬形象,字句精練。一開頭就指出金精山是一座巍峨奇秀、群峰斗勝的高山,以引起人們對它的向往。然后依次敘寫通往金精山路上的勝景,用比擬手法,引人入勝,使人感到愈前愈奇。十二座高峰都有特點,弄態生姿,美不勝收。作者連用兩個“而”字 (拿龍而驤馬,囷立而屏張),形容有的山峰象夭矯的游龍,有的山峰像研騰的駿馬,有的像高矗的糧倉,有的像開展的屏風。接著連用九個“者”字:“截者玉削,跂者鵬飛,銳者圭列,展者旗揚,界立者如劍剖鋸分,壁峙者如鐵城環闥,穴聚者如蜂巢燕壘,石脂搖光者膏凝液流,高岫出云者炊氣郁蒸?!本浞ú煌?,筆調各異,使人感到千奇百態,怵目驚心,接著又用十二個“者”“也”判斷句式,點出十二座山峰 (獅子峰除外,外加黃竹峰),千姿百態,比喻恰當,用安貼切,寫得栩栩欲活,不使人感到枯燥。
第二、文章的重點,放在對十二峰和陽靈觀的描寫。寫十二峰師法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筆意; 寫陽靈觀在群石之間最佳的地方,石門石戶,層殿復閣,殿內塑有仙人張麗英。巨巖頂上飛泉如雨,涼沁心脾。
第三、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是南宋年間的封建社會,對名山勝景,夾雜著一些神仙的傳說,有學信氣味。仿佛沒有神仙,便算不了什么名山。文章第四段和末段,就是寫仙人張麗英的故事,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第四、本文錘字煉句,有許多獨到之處。如首段的“未至縣一舍外,望陣石截云,丹崖翠壁,煙靄明滅。”這四句里,除“一舍”是三十里的代名詞外,其他都是形象生動的描繪。第二段“不一名狀”以下諸句,真是字字珠璣,擲地可作金石聲。第三段雖師《醉翁亭記》筆意,但詞句凝練,吐字珠飛,陳言務去,奇想突出,如詩如畫,使人百讀不厭,齒舌生香。第四段敘陽靈觀洞內外景物,如親歷其境,使人感到是一次美的享受。雖末段云“游人不敢勞酒人,相傳謂犯者暴雷聚雨并至,且陰氣森冷,令人膚栗,況仙靈禱輒應,人自不敢瀆也。”有濃厚迷信色彩,但仍瑕不掩瑜。其實,這幾句棄之不讀,也無不可。
上一篇:酈道元《孟門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