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淵·船》中外哲理詩賞析
我沉一半——憑借著海
我浮一半——向往著天
我終于載起了我的世界
海,裝滿了被壓碎的波瀾
我愿載動我尋求的一切
我是船
第一片芽,第一棵樹,第一只船
我一直懷有種子最初的心愿
沒有被泥土掩埋,也不會葬進波底
我再生了,俯瞰著汪洋的海面
我有大地和海兩重的生命
我是船
頭上的風,扯落輕飛的霞
在潮汐里煙一樣也消散
我象長出滿樹的綠葉,去捕捉風在所有的海域,掛滿了我的帆
我是船
我有常新的葉——不死的帆
象我的青枝伸向云
從曠野,狹谷,絕壁和巉巖我也伸出我的槳,劃盡滄海直到地球的渡口,橫越云天
我有浪里的槳——云中的翼
我是船
世界, 因我而縮小
重洋分隔的大陸,靠在我的兩舷赤道的光,兩極的雪
太平洋岸的花,大西洋岸的蝶
一齊紛紛戲舞在我的甲板
我復合了分裂的大地
我是船
歲月的浪花在我的船邊激濺
我的錨,從未長拋在平靜的港灣我載希望給現在,載回憶給未來
卸下今天的重負,又載取更重的明天
我是船
航行在世紀與世紀之間
地球,我也載起了你
日和月,同時懸在我的船邊
天海中的列島,都在迎我停泊
但愿早有守候的人,為我系纜
我是船
載著我的地球遠泛
宇宙,也將因我而縮小
望中相識的星,飛靠近我的艙畔
象這樣沸騰的地面,星與星也將乘坐我
相逢,盛會,熙熙攘攘地往還
我也能載起我的宇宙
我是船
1981.2.29晨
《船》這首詩,以其深邃而獨特的藝術構思,表現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以及在實現這一理想境界過程中所顯示的本質力量。
開篇一節點明船的志向。這志向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憑借著海”,腳踏實地的奮斗;這志向不是燕雀小志,而是“向往著天”,慕鴻鵠以高翔。這志向也不是泥牛入海,而是化做勝利,“載起了我的世界”,并且繼續向世人宣稱:“我愿載動我尋求的一切。”
接下來,寫船的誕生。這誕生,于一片芽受孕,借一棵樹發育,一朝分娩,便懷著“種子最初的心愿”,獲得了“大地和海兩重的生命”。作為船的前身,芽和樹沒有被泥土掩埋;作為芽和樹發展的結果,船沒有在波底葬身。
再往下,寫船的發展。這發展是建筑在充分認識與利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風,可以阻撓船的航行,但順風而行的船掛起帆,風就為船的航行服務。這發展充分顯示了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聰明與才智。也許是從鴨與鵝那里受到了啟發吧,船夫們發明了船槳。有帆有槳,船便具備了劃盡滄海、橫越云天的本領。
于是,“世界,因我而縮小”;船, “復合了分裂的大地”,使世界各國得以友好地往來;于是,“載希望給現在,載回憶給未來”,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船為人類的文明、社會的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船的貢獻就此止步了嗎?沒有。它以高瞻遠矚的目光劃向“天海中的列島”,使宇宙“也將因我而縮小”。不是嗎?且看今日的宇宙飛船劃向太空,不正是人類繼掙脫土地的束縛而跨進海洋之后的又一次偉大飛躍嗎?
就這樣,詩人引導著讀者跨越時空,從船的誕生、發展、貢獻、追求與向往中,看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在人的認識領域與實踐領域里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向美好未來的道路。同時,也啟示我們,要想達到理想境界,需要我們像一片芽、一棵樹那樣,適應曠野、狹谷、絕壁、巉巖等任何一種環境;像一艘船那樣,直面洶涌的海浪與迢迢征途,不畏肩負起一個又一個重負。
這首詩的藝術構思,主要的特點是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這一點無須多說。值得稱道的是,詩人以極其豐富而瑰麗的聯想與想象,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迷人的畫面。例如:“重洋分隔的大陸,靠在我的兩舷/赤道的光,兩極的雪/太平洋岸的花,大西洋岸的蝶/一齊紛紛戲舞在我的甲板”;“望中相識的星,飛靠近我的艙畔/象這樣沸騰的地面,星與星也將乘坐我/相逢,盛會,熙熙攘攘地往還”。而詩人在為我們展開這一幅幅畫面時, 又能做到思路清晰,組合嚴謹。
此外,為了突出船的英勇形象,詩人還以容易被風扯落的飛霞來襯托主動捕捉風的帆,暗示人們事物之美不只在表面,更在于它能以不屈的意志征服大地、征服海洋、征服太空過程中所迸發出來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受護一片芽,珍惜種子的心愿,不要在平靜的港灣過久地拋錨,使世界友好而團結,樹立起囊括宇宙的胸懷,……也許都可以理解為《船》這首詩的內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首哲理詩,它給人的豐富啟迪很難以言辭盡舉。
上一篇:《薩福·致阿那克托里亞》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戈蒂耶·藝術》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