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爾梅《九奇峰》原文與賞析
閻爾梅
峰余山外壓空煙,上視曾無北半天。
絕頂石頭風欲墜,老僧庵在樹梢懸。
峭壁傾崖杖履艱,石紋花似豹皮斑。
老僧移得林泉動,一筧南山到北山。
九奇峰是廬山的一座峰巒,在含鄱口西約四里處,東起于含鄱嶺,西止于上霄峰,連山嵯峨,勢如層波疊浪。與位于含鄱口東的五老峰遙相對應,或兩峰之名稱也是人們對應意識的曲折示現。
上面兩首絕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描摹這組峰巒的奇姿異態。第一首展示從遠眺到近觀的過程和印象。詩人是從南麓登山的,登山前邊走邊向北眺望,只見煙云從天上厚厚壓下來,九奇峰很大一部分被它覆蓋,因而無法看清其連綿起伏的身姿。“峰余山外壓空煙”,“峰”指消失在煙云里的部分,“山”則指可以望見的部分。為什么會產生“峰余山外”的印象呢? 是無情的煙云把它們隔離開來了。那煙云呈“壓空”之勢,高高在上的“峰”首當其沖,自然難逃被淹沒的厄運。再向上看,整個北半天都被蓋得嚴嚴實實,好象壓根兒就沒有它一樣。詩人邊看邊朝前走,山越來越近,景物也越來越清晰,終于連絕頂上的巨石也映入眼簾,它四面臨空,大有飄搖欲墜之勢,使人不禁為之提心吊膽。還有那建立在山之高處的寺廟,下邊是層層疊疊的樹,它就像是懸在樹梢上一樣。這首詩著力表現九奇峰之“奇”,不論是煙云覆蓋,巨石高踞,還是寺廟危懸,都不是尋常景象,它使你驚訝,使你激賞、吟誦之后,必然會被九奇峰奇而美的面目所吸引,產生迫切的向往之情。
第二首寫在登山過程中以及上山以后的所見所感。由于山勢陡峻,有時得從峭壁傾崖間通過,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摔倒滑落,因而戰戰兢兢,用力撐拄拐杖,站穩身子,然后才敢行進,真是步履艱難。但沿途景象新奇美好,飽覽之后,又不期然而然地把跋涉的艱辛忘得一干二凈。你看那巖石上的花紋分布得很均勻,就象色彩斑斕的金錢豹的毛皮。那兩山之間的竹筧,是廟里的老和尚架設的,他用這種辦法把南山甘冽的泉水引向缺水的北山。“老僧移得林泉動,一筧南山到北山?!崩仙闹腔酆退麄兿淼倪@份“清?!倍嗝戳钊遂Яw??戳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象,怎能按捺得住急欲前往一觀的情意?
這兩首小詩寫得清新別致,宛如靈巧精致的盆景把偌大的九奇峰濃縮成可以玩賞于窗前幾上的藝術精品。詩人的主要手法大致有二: 一是把握特征,用簡練的筆觸加以勾勒,以一斑示全貌,如寫山勢陡峭,難于攀登,只用了“峭壁傾崖杖履艱”一句,其中還描述了自己登山的情狀,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包涵一定的情節,顯得生動; 二是化靜為動,把物和事、物和人聯系起來,畫外之境可以想見,但又是詩人遠望時的特有印象,個性鮮明。這個“余”字既可理解為“綿延不斷”,也可理解為“視象之余”即被煙云遮沒的部分。用了這樣一個字眼,把峰的可見部分與不可見部分一并表現出來,境界闊大,又云遮霧掩,朦朦朧朧。縱目之余、盡可馳騁想象,于虛實之間獲得充分的美感享受。類似手法在詩中多處出現,象石頭和寺廟原是固定的東西,詩人的慧眼卻把它看成是運動者?!敖^頂石頭風欲墜,老僧庵在樹梢懸”,無非言其高險,但“墜”和“懸”這兩個動詞所表現的不只是物的客觀形勢,而且包含人 (詩人自己) 的主觀感受、即詩中的形象是物象和意象 (形式化了的審美情感) 的揉合。“坐地日行八萬里”,人的意象總是活動著的。投射了意象的物象,遠非事物本身的屬性所可范圍,因而顯得涵蘊豐富、多彩多姿。結尾寫竹筧,尤其新奇靈動,竹筧橫于兩山之間,凌空而設,這是過去山區司空見慣了的景象,原本不奇。詩人見北山有廟,心想架筧人定是廟里的老僧?!袄仙频昧秩獎?,一筧南山架北山”。其中的“移”字用得新奇,但它卻準確而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構想,又與山寺、林泉、竹筧組成的畫面相諧合,顯得異常妥貼。新奇而又妥貼,便產生力。詩人的筆力定可移動林泉,豈可因詩歌篇幅短小而低估哉!
上一篇:劉禹錫《九華山歌并引》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