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試劍石》原文與賞析
吳偉業
石破天驚出匣時,中宵氣共牛斗期。
魚腸葬后應飛去,神物沉埋未足奇。
試劍石,是蘇州虎丘山的著名景點。游虎丘,走過斷梁殿,沿著林木蔥郁的條石甬道前進,不多遠,道側有一塊大枕石,中開如截,這便是試劍石。《吳縣志》載:“(虎丘)道旁有試劍石,中分如截,取其形似。”石上有呂升卿在宋哲宗紹圣二年 (1095) 題寫的“試劍石”三字。相傳這是吳王鑄成寶劍后試劍的處所,見明王寵《試劍石賦序》。而陸廣微的《吳地記》卻說這是“秦王試劍石”。未知孰是,姑存兩說。
吳偉業到蘇州,曾經夜游虎丘山,寫成組詩《夜游虎丘》,本詩便是其中的一首。詩人并不是題詠吳王試劍的故事,更不是描繪試劍石的外形以及周圍的景觀; 他由試劍石聯想到鋒利無比的寶劍,詩思便是從“魚腸”寶劍生發開去,稱頌了它的神奇,表現它不甘沉埋的精神,寄寓了詩人深深的感慨。《試劍石》實是一首詠物詩,詠劍的詩。
詩的前二句,巧妙地隱括李賀“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的詩意和字面,形容寶劍出匣時劍光閃爍、劍氣沖天,使本詩起勢突兀,產生驚人的藝術效果。“中宵”句,暗用 《雷煥別傳》(《太平御覽》卷343引) 典,晉代司空張華在夜晚看見斗牛星之間有異氣,便問雷煥,雷回答說:“此謂寶劍氣”。本句緊承首句,用帶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故事,描繪出匣的寶劍的形態、光色、氣概,進一步渲染了奇異的氛圍和神韻,為突現題旨蓄勢。第三句,轉出詩的本意,點到魚腸劍。“魚腸葬后應飛去”,闔閭奪取王位時,派專諸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 闔閭死后,將此劍陪葬在墓中。《越絕書》說:“闔閭冢,在閶門外,名虎丘。時耗、魚腸之劍在焉。”神劍飛起,在古代文獻中,經常見到,如湛盧劍,由吳地飛往楚國,見《越絕書》; 漢高祖斬白蛇劍,穿屋飛去,見《異苑》; 王子喬墓中劍,發出龍鳴虎吼之聲,飛上天去,見《世說》。詩人由此而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葬在闔閭墓中的神劍,也會飛出,不應該長久地埋在地下。所以,詩的結尾說:“神物沉埋未足奇”,回應第三句,醒明題旨。
詠物詩,必須具有意蘊遙深的寄托。吳偉業的《試劍石》,當然不是單純地詠劍,只要讀一讀前代詩人的詠劍詩,便容易明白。唐李賀《出城寄權琚楊敬之》:“自言漢劍當飛去,何事還車載病身?”元顧瑛《題試劍石》:“劍試一痕秋,崖側水斷流。如何百年后,不斬趙高頭。”兩詩各有寄托。梅村“托物言志”,寫成本詩,神奇的魚腸劍和破土飛出的遐想只是詩的表層意象,而詩的深層意蘊則是象征詩人出眾的才華和表現詩人一展雄才、實現抱負的理想、愿望。因此,《試劍石》詩意含蘊,意境深遠,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耐人涵詠尋味。
上一篇:楊炯《西陵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