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明《水月洞》原文與賞析
張自明
癸水江頭石似浮,銀河影里月如鉤。
無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訪半牛。
自古鵲橋傳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
金輪待欲長無缺,玉斧仍須妙手修。
孔鏞的《象鼻山》寫白天景色,與之相反,張自明的《水月洞》卻是寫月夜風光。全詩緊扣“水月”二字來發(fā)揮,調(diào)動了多種藝術(shù)手段,繪畫出一幅象鼻山下“水月朦朧美”的畫圖。
開篇首聯(lián)就分句點題。“癸水江頭石似浮”,先點出“水”字;“銀河影里月如鉤”,隨即點“月”字。多么自然而巧妙!“癸水”、“銀河”,在此都是指漓江,只是上句用別名,下句用比喻而已。“石似浮”這個象鼻山的形象,正是在“月如鉤”的夜幕籠罩下才會呈現(xiàn)出來的。如在大白天看這偌大的象鼻山就不會有這“似浮”的感覺。“似浮”二字,給靜靜的象鼻山賦以動感,正好勾勒出“水月朦朧美”這幅畫圖的主景。而正由于“月如鉤”,而不是個團圓滿月,月色不是很明朗,才會有這種朦肱美。所以,這種景物描寫,不僅是通過比喻而使形象生動,而且用詞非常精確。同時,這兩句又是同韻的對仗句。本來,律詩的首聯(lián)并不要求對仗,作者著意寫成對仗,而且對得那么自然而工巧,這種駕馭語言的藝術(shù),真可謂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是這兩句,經(jīng)過作者妙筆生花,就輕輕地把讀者引入那水月迷濛的優(yōu)美清雅的詩境之中。
接著,中間兩聯(lián)就是工整的對仗句。在這里,作者很靈巧地運用了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多層次多角度地再著力描寫“水月”,這樣就給月夜中的象鼻山水月洞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而更加吸引讀者。當人們讀到“蟾兔”,自然地眼前就會呈現(xiàn)出一輪皎潔的明月; 念到“乘槎”,自然地耳邊似乎就向起漓江擊浪的水聲。而“鵲橋”又正好與首聯(lián)的“銀河”遙相照應,不禁使人想起“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天河憾事,從而想到漓江之濱可也有人間憾事么? 而當讀到“桂子落三秋”時,又會使人很自然地想起柳永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那寫的是“東南形勝”的西湖美景,這里寫的是“山水甲天下”的“南疆形勝”。若拿來與“西子”比美,也許亦無愧色。律詩最難寫得好的是中間兩聯(lián),而往往這兩聯(lián)又是最重要部分,是展現(xiàn)主題的關(guān)鍵之筆。作者在此沒有正面去描繪實景,而是巧妙地借助于神話傳說與化用別人詞中警句,從側(cè)面去反復點染,創(chuàng)造氣氛,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從而把讀者逐漸帶入仙宮一般的詩境之中。
當然,說中間兩聯(lián)重要,并不等于說首尾兩聯(lián)就不重要。一首好詩,就如一件完美的藝術(shù)品,各部分都要有機組合。頭要開得好,尾也要煞得妙,方可深入人心。這首詩頭是開得好了,正如上述; 尾又煞得如何呢?且看尾聯(lián)兩句,正好與首聯(lián)遙相呼應,而又是繼頸聯(lián) 腹聯(lián)之后,把詩境進一步開拓與提高。首聯(lián)說“月如鉤”,尾聯(lián)則曰“金輪待欲長無缺,玉斧仍須妙手修”,呼應得多妙啊! 而且又是繼前兩聯(lián)之后再用了一個神話故事來收束全詩的。這樣就使全詩四聯(lián)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而讀到這兩句,不禁使人想起蘇軾的名篇《水調(diào)歌頭》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詞句。作者反其意,提出了一個美好的愿望: 希望“妙手”能揮“玉斧”,“修”“金輪”,使之“長無缺”。這就為詩開拓了一個新境界,詩情也就升華到一個新高度。然而,這美麗的遐想,也是從“水月朦朧美”的境界中誘發(fā)出來的吧!
上一篇:彭士商《水簾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成瑞《水磨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