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原文與賞析
謝脁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這首山水詩極負盛名。詩中所寫的一切都是依據題目所提供的景象來鋪展。時間是傍晚,地點在“三山”,所見是京邑。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長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三山。京邑,京城,指今南京市,南齊在建康 (南京) 建都。
首句化用王桀《七哀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次句化用潘岳《河陽縣作》:“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暗含著自己魂系京都的依戀情緒。“白日麗飛甍”,燦爛的太陽光照射在飛翹的屋脊上,明麗多彩。高低不等的屋宇依稀可見,這是描述京城屋宇在太陽光照下的色彩。這些描述充分表現了詩題所示之特點,“登三山”是高處所見,“望”是遠眺所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為歷代傳誦的名句,唐代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曰:“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千里澄江似練”,就是化用了這個句子。李、王的二詩、詞亦是寫金陵 (建康) 的,其所以拈出謝朓詩句,乃是因為它逼真如繪地描述了這一帶的景象特征。晚霞擴散開來,像五色的彩緞,而清澈不動的江水靜靜地平鋪在大地上,像一條綢子。從天、地上下縱筆繪描,氣象闊大。詩人寫霞寫江,多從色彩和狀態上著墨。“澄江靜如練”,從總的范圍內顯示其“靜”息之態,然后以“喧鳥”的“喧”的聲息之動加以調劑。“喧鳥”聲浪時時傳送過來,它們棲息在綠色的江洲上; 各色各樣的花朵布滿了芳香撲鼻的郊原。兩句之間前述聲,后描色,“覆”見其多,“滿”見其盛,生機盎然,繁花競放的描述更顯示了畫面的色彩美,萬紫千紅,爭奇斗艷。可以看出,詩人在“還望”時,觀點是不斷變化著的,形成了所謂的散點透視,時而屋宇,時而晚霞,時而江面,時而江洲,時而芳甸。盡管變化不停,但每句的描繪中心都著力于色彩的渲染。色彩豐富而不單調,形成一種斑斕多姿的雜色美。而詩人之所以不斷變換觀點,又和他“還望京邑”,留連京都的繁華生活的依戀心情分不開的。齊明帝建武元年 (494),謝朓任中書,仕京都,是年十月,齊明帝廢海陵王自立,因謝乃舊黨,齊明帝便將其外放宣城太守。謝朓出京,其心態充滿著復雜的情感。他想此一去宣城,不知何日才能回京,“有情知望鄉”的惆悵縈繞在心頭,因而,詩人寫景就不是客觀的描述,而是和當時當地的內心情緒聯系在一起了。
上一篇:孟浩然《晚泊潯陽望香爐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士禎《晚登夔州府東城樓望八陣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