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謙益《游黃山記(節選)》原文與賞析
錢謙益
一
由祥符寺度石橋而北,愈慈光寺,行數里,逕朱砂庵而上,其東曰紫石峰,三十六峰之第四峰,與青鸞、天都,皆嶧山也。過此,取道缽盂、老人兩峰之間,峰趾相并,兩崖合沓,彌望削成,不見罅縫。捫壁而往,呀然洞開,軒豁呈露,如辟門闔,登山者皆發軔于此。
里許,憩觀音崖。崖欹立如側蓋。逕老人峰,立石如老人傴僂,懸崖多奇松,裂石迸出,糾枝覆蓋,白云蓬蓬冒松起。僧曰:“云將鋪海,盍少待諸?”遂憩于面峰之亭。登山極望山河大地,皆海也。天將雨,則云族而聚于山; 將晴,則云解而歸于山。山河大地,其聚其歸,皆所謂“鋪?!币?。云初起如冒絮,盤旋老人腰膂間,俄而沒頂及足,卻迎凌亂,迫遽回合,彌漫匼匝,海亦云也,云亦海也。穿漏蕩摩,如百千樓閣,如奔馬,如風檣。奔踴卻會,不可名狀。蕩胸撲面,身在層云中,亦一老人峰也。久之,云氣解駁,如浪文水勢,絡繹四散,又如歸師班馬; 倏忽崩潰,窅然不可復跡矣?;赝先朔澹瑐鴥E如故,若遲而肅客者。緣天都趾而西,至文殊院,宿焉。
黃山自觀音崖而上,老木榰徑,壽藤冒石,青竹綠莎, 蒙絡搖綴, 日影乍穿, 飛泉忽灑, 陰沉窅窱,非復人世。山“未及上”曰“翠微”,其此之謂乎? 升老人峰,天宇恢廓,云物在下,三十六峰,參錯涌現,恍恍然又度一世矣。吾至此而后乃知黃山也。
二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龍潭。泉之奇,莫奇于湯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湯泉,乳水源、白云溪東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實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無泉也。
山極高則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間。每見天都諸峰,云生如帶,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云外也。鋪海之云,彌望如海,忽焉迸散,如鳧驚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曠然,云無所附麗故也。
湯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檜、榧、楩 、楠,藤絡莎被,幽蔭薈蔚。陟老人峰,懸崖多異松,負石絕出。過此以往,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 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 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 有穿罅冗縫崩迸如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 有矯矯如蛟龍者,有臥而起,起而復臥者; 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
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干撐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為中裂,糾結攫拿,所謂“擾龍松”也。石筍矼、煉丹臺,峰石特出離立,無支隴,無贅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車之有蓋,參差入云,遙望如薺,奇矣,詭矣,不可以名言矣。松無土,以石為土,其身與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殺霜雪,句喬元氣,甲拆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藥、靈草之屬,非凡草木也。顧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東,有長松天矯,雷劈之,仆地橫亙數十丈,鱗鬣偃蹇怒張,過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為此戲劇,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杈椏輪囷,蔚為奇觀也。吳人賣花者,揀梅之老枝,屈折之,約結之,獻春則為瓶花之尤異者以相夸焉。茲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與?”千年而后,必有征吾言而一笑者。
《游黃山記》選自 《初學集》,全文約5000余字,包括一篇序和九篇記,是中國古典游記中罕見的長篇巨制。與《游黃山記》相應,作者還有一組黃山紀游詩。一共二十八首。詩與文交相輝映,藝術地再現了大自然的奇跡——黃山瑰偉多姿的風貌。
明崇禎十四年 (1641),作者游黃山,得詩二十八首。次年,寒窗無事,又補作九記。《游黃山記》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而本書所選的第三記和第八記又堪稱全文的精華,因為黃山之奇,尤以云海和奇松最為引人注目,而兩記的側重點即在于此。
黃山的云海,堪稱黃山一絕。如果造物主當初不在三十六峰的臉上披上這層飄忽不定、出沒無常的面紗,那么可以肯定地說,黃山的美麗將大為遜色,就好象紅花失去了綠葉的扶持; 而那種令人飄飄欲仙的超凡脫俗感,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朦朧美感,就更不可能產生了。在交通十分落后的古代,黃山地處偏僻,并非旅游熱點,所以,文人學士有勇氣、有能力攀登到山頂飽覽黃山云海的極為鮮見,而飽覽之后又能作如此精詳描繪的更是鳳毛麟角。
作者寫云海,極其細致傳神。當山間的白云蓬蓬然從松樹的枝葉間升起的時候,有經驗的老僧便說:“云將鋪?!?。老僧是世外之人,說話于簡潔中透露出自信,但是,何謂:“鋪海?”老僧不愿多說。于是,作者便根據自己的知識作了解釋: 如果天將下雨,白云就群聚于山; 將晴,白云則四散而歸于山; 這雨前和雨后形成的云的奇觀,就是“鋪?!?。這段話是對云海形成規律的闡發,用的是判斷句式。在以陳述句為主的上下文之間,這是一層波折,它打破了呆板的文章布局。
云海瞬息萬變,莫測高深,要把這不可名狀的云海形諸文字而且傳神逼真,藝術上的難度很高。作者通過妙用比喻和巧用動詞來達到逼真和傳神的雙重效果。云海初起時如“冒絮”,言其如團團騰起的棉絮; 繼而云海不分,“海亦云也,云亦海也”,言云海如海之廣闊浩渺;“如百千樓閣,如奔馬,如風檣”,言云海騰踴翻滾,千形萬狀;“如浪紋水勢”,言云散如波紋之消逝,無聲無息;“如歸師班馬”,言云海飄散之疾速。通過一連串的“妙喻”,作者把云海初起時的飄渺,形成后的壯闊,極盛期的奔騰,以及消失時的倏然和突然,逼真地傳達給讀者,使讀者能夠通過比喻這座橋梁想象從未身歷其境的云海,從而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一連串不同比喻的組合,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云海的各個側面,它的長處是能把云海的變化用一連串類似影視藝術中“定格”的畫面傳達給讀者,既形象,又易于把握,但它畢竟不夠生動。為了使這些畫面能夠“活”起來,作者又在精妙的比喻之間穿插了一連串貼切、形象的動詞,用以表現云海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云海初起時“盤旋”在老人峰的山腰間,俄而“ (淹) 沒”了山頂和山腳; 云海形成了,只見云海中的云層和云層,云朵和云朵,云層和云朵,互相碰撞,往來沖擊。這種景觀,在作者心靈上和感覺上,造成一種“蕩胸撲面”的印象,這時,自然界的運動在作者的內心產生了共嗚,云海的壯闊,群峰的巍峨,感染了作者,一種崇高的感覺在他胸中油然而生,使他仿佛感到自己“身在層云中,亦一老人峰也”,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
黃山多松,且多奇松。至今令游客嘆為觀止的有羅漢松、蒲團松等,而最著名者莫過于玉屏樓前的迎客松。作者對黃山松的觀察非常仔細。他發現: 山自祥符寺以上,樹非凡木; 而老人峰一帶,懸崖頗多異松; 一過了老人峰,幾乎是松的天下了,無樹非松,觸目皆松。這里暗示了一條規律,即山越高而松越多,山越高而松越奇; 這條規律同時又印證了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指出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概括了黃山松的分布規律之后,作者便把筆鋒轉向描寫黃山松的特征。
作者寫松,先從大處著眼:“無松不奇”。一個“奇”字,就把黃山松的主要特征概括殆盡了。但是,概括并非文學家最值得自豪和夸耀的手段;文學家的特長,乃是把客觀的事物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以激起讀者的形象思維,使他獲得美的享受。作者深諳個中三昧,接著,他便把黃山松的“奇”字用八個獨立的句子具體化、形象化,而這八個句子又可以分成四組: 第一組,從松樹根同松樹干、松樹枝的比例著眼:“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 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通過樹干和樹根、樹根和樹枝之間超乎尋常的比例來突出松之“奇”; 第二組,從松樹不同尋常的生長方向著眼,概括出貼著懸崖朝上或朝下縱向生長和從石縫中崩出橫向生長兩種類型; 第三組,從松樹奇特的造型著眼,把它們歸納為枝繁葉茂、亭亭如羽蓋的“豐腴美”和瘦骨嶙峋、張牙舞爪似蛟龍的“瘦勁美”兩類; 第四組,從松樹枝干罕見的形態著眼,歸納為橫臥地上突然斷入石中,然后又崩出石縫橫生地上者和橫臥地上突然站起,然后又復橫臥地上者兩類。這四組八類形態,概括了黃山松之“奇”的各個方面,抓住了最基本的特征,使讀者未游黃山而先對黃山松有一個概括而具體的印象。
以上四組八類奇松,已經夠神奇了,但作者認為尤有更奇者:“文殊院之左,云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弊髡邽槭裁磿魅绱说呐袛嗄? 因為,那些“如羽葆者”也好,“如蛟龍者”也好,它們畢竟有一固定的形態,久看必然生厭。唯有這些“與人俯仰”、善解人意的奇松就好像一架奇妙的多棱鏡,你從不同的側面、在不同的時間可以窺見不同的物象,永遠給你一種新鮮的觀感; 又好像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人永遠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捉摸不透確切的含義。這種在觀賞者印象中可變的形態,是自然景觀中的極品。變,正是永久魅力的源泉。作者把這一群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千面松”譽之為黃山松之“尤奇”者,可謂獨具慧眼。
如果說,以上還是從“面”的角度來概括反映黃山松之“奇”的話,那么,以下作者便通過“點”的描寫來進一步加深讀者對黃山松的印象。經過作者嚴格的篩選,有三株奇松入選。第一株是“接引松”。它立足北崖,松枝一直伸展到南崖,尤如一架長橋,使兩山之間的天塹變為勇敢者的通途: 人們可以拉著松枝從北崖蕩到南崖,減去許多攀越之苦,仿佛是大自然賜予游客的一架秋千。第二株是“擾龍松”。它高僅三尺,覆蓋的面積達一畝之廣,縱橫之間的比例極不協調,就好像一位巨人在生長發育旺盛時頭上被冥冥之中的神靈壓了一塊巨石,致使他只能橫向擴展,無法縱向生長。但是,這位巨人體內的生長力極大,當他頭頂受壓時,他的腳便拼命向下伸展,致使巖石崩裂,他的腳也同巖石糾纏在一起了。這種大自然的奇跡真是令人不可思議。第三株松稀奇古怪,它們像一對孿生兄弟,分別孤零零地矗立在前后左右無依無靠的石筍矼和煉丹臺上,就好像一個人的頭上插了一支簪,又好像車上的羽蓋。石筍矼上的那株松樹,在今天的黃山旅游圖上有一個非常典雅巧妙的名稱,叫“夢筆生花”。因為石筍矼尖尖地隆起猶如毛筆的筆頭,而矼上的松樹正好比一朵盛開的鮮花。因此,作者所說的“不可以名言矣”已經成為歷史了。
黃山松之“奇”,還有一個令人驚異的特征是“松無土,以石為土”,它的根是扎在巖石中的。因此,黃山松枝干的樹皮簡直就是巖石造就的,蒼老如龍,堅硬如鐵石,決非楊、柳、榆、??杀取IL在巖石中的樹木如何生存呢?作者猜想它一定是仙木,靠吸取天地之靈氣才得以生存的。因此,作者認為黃山松是大自然的驕子,它只能生長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而不能移人人們的盆盎,供作案頭的盆景,因為離開了大自然,黃山松就失去了它生命的源泉,它同“凡草木”也就沒有什么異樣了。
在第八記的最后部分,游人對被雷劈倒的松樹深表可惜,但作者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造物主故意開了個玩笑,不必惋惜,因為枯樹開花,百千年后,不知會形成怎樣一種奇觀。這段文字既說明作者把黃山松千奇百怪的原因歸之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同時也表達出作者曠達、詼諧的性格。
綜上所述,作者寫松的章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先高度概括黃山松的特征; 再歸納出特征的幾個方面; 再突出典型,以點帶面; 然后插入作者的一些議論,使文章顯得豐富多彩。
上一篇:鄭玉《游黃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袁中道《游黃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