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又,《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又,見于《莊子》。
【釋義】“夷齊”即伯夷、叔齊,在封建社會中被認為是兩位操守高尚的人。他們以為周伐殷,乃是“以暴易暴”,仍然是不義,大不以為然,所以不食周粟。當時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王土”上種的糧食,都屬于周王,所以他們只以野菜充饑,最后餓死在首陽山。
【例句】①學會陳摶睡,不管伯夷餓。(喬吉[雙調·殿前歡]《里西瑛號懶云窩自敘有作奉和》)是說里西瑛超絕塵世,學陳摶高臥,不像伯夷那樣對世道不滿,以至餓死在首陽山。反用典故。②壽過顏回,飽似伯夷,閑如越范蠡。(張可久[中呂·朝天子]《湖上》)此處是說自己無過分的愿望,飲食只要如伯夷采薇充饑就滿足了。表示了對節操的仰慕,對生活無所求。③慕夷齊首陽,嘆韓彭未央,早納紙風魔狀。(汪元亨[中呂·朝天子]《歸隱》)在這里,伯夷、叔齊被當作隱士的典型形象,為作者欽敬。
上一篇:元曲典故《圯橋進履》|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姻緣簿》|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