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志巖洞(節選)》原文與賞析
范成大
讀書巖,在獨秀峰下,直立郡治后,為桂主山。旁無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環堵之室。顏延年守郡時,讀書其中。
隱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曰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萑。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華,出洞而西至夕陽,洞窮,有石門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許步至朝陽,又西至北牖 (疑當作白萑),穴口隘狹,側身入, 有穴通嘉蓮。 西湖之外, 既有四山, 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侵陰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于東南。
這里節選的兩段文字,一段寫巖石,一段寫洞穴。所以叫作“志”者,是記錄下來不忘的意思。從這些文字看來,作者象一位潑墨山水畫家,大筆涂抹,細部勾勒,其巖,其洞逼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一段寫的是讀書巖,文章開篇:“讀書巖,在獨秀峰下。直立郡治后,為桂主山。”意思是說,讀書巖座落在獨秀峰下,獨秀峰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千百座奇峰中具有獨特性格的一個山峰,那就是它的巍峨秀麗,而且位居桂林中央。古代行政區劃設郡治時,獨秀峰挺拔在郡治 (政府) 的后邊,儼然象個威武的衛士,它是桂林群峰的主峰。短短幾句話交代了獨秀峰所處的位置及其重要性。接著說“旁無坡阜,突起千丈。”前半句點明了獨秀峰下沒有任何小山陵與山坡,是為后半句“突起千丈”作了有力的鋪墊,這時出現“千丈”的詞語,越顯出其高聳無比了。進而描寫獨秀峰腳下的讀書巖的具體格局,這石屋是一間普通的房子,有石頭床,有石頭窗戶,四面有石頭墻,看起來這石屋子頗為簡陋。然而就在這極簡陋的石頭屋子里,南朝的大作家、當時的郡守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瑯玡臨沂 (今屬山東) 人顏延年 (384——456) 常年在這里讀書。后來就把這石屋子叫做“讀書巖”。顏延年,少孤貧,好讀書,后官至金祿大夫,文學造詣與謝靈運齊名,時稱“顏謝”。范成大曾在桂林做過官,所以把創作的熱情關注在“讀書巖”上,意在景慕顏延年的好學精神,借以自勵。這段文字極為簡明,起筆后一層一層揭開,瞄準全方位,突出中心,遠景近景,上下左右,點染得一清二楚,讀書巖象一幅畫鮮明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文章的第一段寫的是桂林,第二段怎么一下子去寫西湖的靈隱山去了呢? 這該怎么理解? 作者是吳郡 (今蘇州) 人,曾在浙江做過官,寫桂林山水體味讀書之樂時,由于意識的流動,從客居異地之山憶起家鄉游洞之樂。這里邊既有懷鄉的情感,又有為家鄉美麗山河所引為驕傲的情緒。從寫作方法上來說,散文與詩有相近處,就是它的跳躍性。不管意識流動也罷,還是跳躍性也罷,內在聯系是使文章有生氣的決定因素。這篇文章的內在聯系就是通過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熱愛這塊土地的高尚感情。
讀著本文的第二段,與其說是欣賞散文,莫如說是欣賞一幅水墨畫。作者筆下的洞、峰、湖水是那么誘人。開頭這么寫道:“隱山六洞,皆在西湖隱山之上。”簡略地點出六洞的位置。等介紹完六個洞的名稱后,即生動地描繪出六個洞的格局。在這段文章里從未出現過一個“予”字,其實“予”就是本段的主人公,也是我們的高明導游,始終貫串在文章里。你看“予”“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從這里開始了游歷六洞的路程,先游三洞南華,出南華洞后向西走游二洞夕陽,當走到夕陽洞的盡頭,穿過石門就到了四洞北牖,出了北牖洞走十多步路就到了第一洞朝陽,從朝陽洞往西去,就到了六洞白萑,這個洞口非常狹窄,必須側身進去,有洞穴通到第五洞嘉蓮。在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孩童般地鉆進鉆出這些洞,他對洞那么熟悉,字里行間流露著童心與純樸的情趣。
為使畫面完整,作者繼而寫道:“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侵陰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這里特別指出的是“諸洞之外”的奇峰,以及它們在水中的倒影,突出高聳的群峰碧玉般的美麗,大自然的美,真是繪畫所不能比的啊! 作者在這里贊美大自然的神奇,同時點染出一幅意境幽深的圖畫,不是大手筆難以在極簡短的文字里傳達出如此情景交融的畫面來。寫到六洞、西湖、千峰,作者不由得想起江南采蓮的習俗,于是出現“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于東南。”的句子, 這句子里隱現著《西洲曲》里的鏡頭:“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作者贊美采蓮時節的盛況,并說觀賞這場面在東南來說是第一流的啊!
綜上所述,使我們看到: 作者用極其簡練的文字,描繪出那么生動逼真的景物,除了選材的凝練外,更重要的是語言的準確、鮮明,使要狀的物顯現在筆端, 如“旁無坡阜, 突起千丈”、 狀獨秀峰之高聳、 挺拔;“巖碧玉,千峰倒影”,狀西湖水中倒影之美,其容量又何其豐富。作者借助語言的運用,使“記其略”的描寫,鮮明地突現在讀者眼前,并獲得審美的高尚情趣。
上一篇:王士禎《憶秦娥》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姜夔《揚州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