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憶江南(選一)》原文與賞析
白居易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雖然認為詩歌應“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寄唐生》),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頹靡文風,但他并沒有將山水風物的描繪摒除于筆端,《暮江吟》、《錢塘湖春行》、《憶江南》等,則以工于寫景而著稱。
白居易在長慶年間曾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盡情享受了江南一帶的大好風光,留下了不少寫景抒情的好詩。《憶江南》三首作于開成三年(838),當時作者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居住在洛陽,是個67歲的老人了。
詞牌《憶江南》又名 《望江南》,源于民歌。《敦煌曲子詞》就有描寫愛情的 《望江南》。白居易依調作 《憶江南》詞,《望江南》也就又作《憶江南》了。從 《望江南》到 《憶江南》,雖只一字之差,改不改卻大不相同,“憶”突出了主題和中心內容。
“江南憶”,憶江南。江南可憶之地甚多,但作者“最憶”的則是“杭州”。一個“最”字,充分表達了杭州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作者曾生活在杭州,陶醉于“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馀杭形勝》) 的優美景境中。然而荷花、松樹,并不是作者最喜歡的杭州景色。作者對杭州最喜歡、最不能忘懷的則是“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山寺,指靈隱寺、天竺寺。靈隱寺在西湖西北方武林山下。自武林山綿亙而西,是天竺山,上有天竺寺。兩者都是杭州的著名佛寺。武林山、天竺山一帶,當年盛植桂樹,每年八、九月間,丹桂飄香,沁人心脾; 金黃色的桂花,紛紛揚揚,落在靈隱、天竺一帶山徑間。神話傳說,月亮中有一株高大的桂樹,中秋之夜,往往有珠圓玉潤般的桂蕊,從月中灑落在靈隱、天竺一帶,幸運的游人可以揀拾得到。唐詩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也吟詠這一傳說:“玉顆珊瑚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這里作者借這一美麗的傳說,回憶當年中秋節在杭州山寺賞月,尋揀飄落的桂子的情景。為了能看到桂子的落下,為了能得到桂子,作者甚至借宿寺中,這在他的另一首詩《留題天竺靈隱兩寺》中說得很分明:“宿因月桂落”。郡亭,是指杭州刺史衙門里的虛白亭。隋、唐兩代,杭州曾稱馀杭郡,故虛白亭即郡亭。杭州地處浙江 (即錢塘江)畔,觀潮甚佳。白居易《觀潮》詩云:“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這里詩人并不著意描寫潮勢之壯美,只樸素地用幾個字記下枕上看潮的往事,顯得情趣特別悠然。“尋桂”、“看潮”本來是平常事,但對當時的白居易來說,又不平常,因為洛陽沒有桂子和潮頭,所以“最憶”杭州就憶了“尋桂”和“看潮”,也是典型事物,能概括全貌。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這是多么閑適、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要是再游一下杭州,再體驗一下“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的情趣,那該多好啊! 可如今,作者年歲已高,行動不便,兼之洛陽距離杭州有數千里之遙,再游的希望是難以實現了。“何日更重游”是作者從心底發出的聲音,它既表達了詩人渴望重游的心意,更體現了重游希望難以實現的悵然之情。
這首詞屬小令,只有27個字,三韻,但在白居易手中,卻運用得流暢自然。開頭開門見山地講出“憶江南”,接著采用在描寫范圍上由大到小的手法交代“最憶”的是“江南”的“杭州”; 在詞的主體部分三、四兩句,又集中描寫“杭州”典型的風景:“尋桂子”、“看潮頭”,這就使詞顯得結構緊湊。憶了“尋桂”,“看潮”,作者的思路正在奔馳,本來還可以憶“綠楊蔭里”、“藕花深處”……,但一下打斷,從夢境回到現實中來: 往事一去不復返,“何日更重游”! 感慨萬分,轉折得妙,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王世貞《張公洞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沈朝初《憶江南(選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