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
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
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
嗟呼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發,已知生離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大兒學語言,拜楫未勝衣;
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
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
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這首五古,系陳師道早年所作。他年輕時生活貧困,“囊無副衣”,妻子及三個子女不得不寄食岳父家中。神宗元豐七年(1084),岳父郭概任西川提刑,妻兒隨從入蜀,自己因母老,不能同往,特寫了此詩及《送內》以為送別。
前四句抒發了詩人對這次離別的總的感慨。首句“夫婦死同穴”出自《詩經·王風·大車》: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但詩人用在這里,表達的意思是:夫婦今日被迫分離,只有等待死后才能埋骨在一起了。反映了他對擺脫貧困無望,因而聚會無期的痛苦心情。這就更加突出了這次離別之凄涼。次句寫父子離別。詩題是《別三子》,故第二句為主,首句為賓。首句暗寫,二句則明寫,作者還特意在二句中點出“貧賤”二字作為分離的原因。三、四句對天號呼,進而寫出這種骨肉分別之慘狀。緊接四句寫與妻兒臨別時之情景:妻子在前,三子隨后,離別后漸漸遠去。“嗟呼胡不仁,使我至于斯!”二句,滿腔憤懣不平之意,噴薄而出。
以下分別寫與三子離別時情景。“有女初束發”,“束發”,一般選注本大多解釋為“及笄”。古禮:女年十五,束發加笄。但陳師道此時剛三十一歲,何來十五歲之大女?據《大戴禮·保傅》: “束發而就大學。”束發系成童之稱,即大約六七歲。六七歲女孩,粗知人事,已知生離之可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怕從今以后再見不到我的面了。“大兒學語言”,指三、四歲牙牙學語之時。小小孩童,亦知分別,確實令人摧心。“小兒襁褓間”,只有嬰兒不懂人事,不知分離,但亦痛哭不止。作者在同時所寫另一首《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有“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句,說大女大兒,與父生離,固然可悲! 小兒年幼不懂分離,就更可憐。最末一句說“我懷人得知”,語短意長,于峭勁質樸中,道出人間無窮辛酸事。
這首詩寫的全是真情實感,出語自然,文風樸實,故真摯感人。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封建社會中貧困知識分子的可悲處境。
陳后山少為曾南豐所知……有“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句。……一生清苦,妻子寄食外家,《寄外舅郭大夫》云: “嫁女不離家,生男已當戶。”《得家信》云: “深知報消息,不敢問何如?”況味可知也。詩格極高。(瞿佑《歸田詩話》卷中)
上一篇:《初晴游滄浪亭·蘇舜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別滁·歐陽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