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彤云《石林并序》原文與賞析
何彤云
陸涼道中有石,高下卓立,大者數十尺,小者丈許,彌望成林,疏密有致,奇觀也。余往來過之,輒為流連,因成四韻。
入望忽森森,蒼然石氣深。
插天青玉笏,墮地碧瑤簪。
長訝鐔千尺,低猶筍一尋。
不逢元鎮畫,獅子獨名林。
海內外到云南旅游者,他們的首選目標,多是路南石林。因為它以其奇異的景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人,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而名馳中外。石林俗稱李子箐,據《云南通志》載:“昔人冬夜見石上有李二株,結實鮮紅,次早尋之不復見,俗呼李子箐。”這當然是民間傳說,不足憑信。據科學鑒定,距今二億七千萬年前,這里是一片汪洋; 由于地殼的變化,經億萬年演變而成為陸地。原來在海底的石灰巖層經長期風化雨淋,溶解剝蝕,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奇異的石林景觀。大石林有蓮花峰、望峰亭、劍峰池等景點,還有石鐘、石琴等許多天然奇觀。小石林有各式各樣的石屏、石柱和各種酷似人物鳥獸的形象,當地人民把這些形象和民間故事傳說聯系起來,稱之為阿詩瑪、母子偕游等等,更顯得栩栩如生,引起人們的豐富想象。近年間又開發出新石林,占地約五千畝,氣勢磅礴,峭壁千尋,有如林海波濤,森嚴壁壘。人物鳥獸之形,玉宇瓊樓之狀,變化萬千,宛若神話世界。
何彤云的這首詩,雖然只是描寫了石林的表面現象,但能抓住特征,由此一斑,可窺全豹。詩序文字簡潔流暢,作者用廣角鏡頭,攝取了石林的外景。“彌望成林,疏密有致”八個字,勾畫出“奇觀”的大致影像。“余往來過之,輒為流連”,也表達了人們對石林的共同審美感受。這短短的序文,實為詩的正文的補充,是構成全詩意境的有機組成部分。詩一開頭就渲染了石林陰森寒冷的氣氛,石林森森,石氣蒼然,把讀者帶進童話般的境界中。接著,作者用兩聯詩句,以新奇的想象和獨特的比喻,描繪了石林的奇特景象: 有的像青玉笏,直插云天; 有的像婦女發上的碧玉簪,緊扣大地。有的像鋒利的倚天寶劍,長逾千尺; 有的像破土而出的竹筍,高僅數尺。這也就是序文中說的“有石高下卓立,大者數十尺,小者丈許。”這是石林的真實寫照。由于作者全用笏、簪、鐔、筍等作比喻,使得石林千姿百態的景象,更富有妝飾性和想象性,更具有審美特性。何彤云的《石林》詩,用的是遠鏡頭拍攝,詩中的“入望”,就是“一望收”的意思,也即是序文中說的“彌望”。所以,他對石林的描繪是外景投影,是整體構圖,而不是對石林內部的分鏡頭特寫。詩的最后二句,是對石林之美的總體概括:“不逢元鎮畫,獅子獨名林”。元鎮即元代著名畫家倪瓚,蘇州園林“獅子林”就是他設計的。詩人在這里只不過是以獅子林作比喻,目的在于竭力贊譽石林的天然之美,遠遠勝過獅子林的人工之美。
關于石林,歷代文人墨客已寫下了很多贊美詩。有一位名叫蔣元楷的知州,寫了一首長達五十四行的《石林歌》。這首長詩對石林景觀作了窮形盡相的描寫。還有一位叫張端亮的學正先生,也仿效寫了一首《石林歌》,可以與之比美。“嵾嵳突兀疇能補? 縹緲常飛云色五。萬狀離奇地底工,巨靈擘作芙蓉塢”。“或弛罔象走妖魑,或布金沙堆粹瑀。風噓邃谷斗雷霆,霧匝虛崖葳豹虎。”這是從兩首長詩中隨便摘出幾句,也可看出其夸張、想象的特色。如果說,這兩首長詩是對石林的近距離特寫,那么,何彤云的短詩則是對石林遠距離拍攝的影像,是一幅粗線條的石林畫。雖然,它勾畫的只是石林的大致面貌,但卻傳神寫照,表現出獨具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石鼓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