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鑒賞
中國文學發展歷史階段的劃分,自先秦文學、秦漢文學之后,即為魏晉南北朝文學(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學”)。按照通史的歷史分期法,這個時期,是從公元220年曹丕(魏文帝)代漢到公元589年楊堅(隋文帝)滅陳,歷時369年。但由于文學史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規律,文學史分期則往往難以全部與通史同步。比如三國時期的“建安文學”,正處于通史中的東漢末期漢獻帝的建安時期,但考慮到文學發展的特點,將其作為曹魏之前期文學來研究。因為漢代末期,漢王朝已徒具虛名,實際是丞相曹操執掌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為三國曹魏之前身,此其一也。其二,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的文學,由于曹氏父子及其追隨者所造就的文學業績及其特征,即世人稱道的“建安風骨”,已經大異于兩漢文學,開啟了一代文學新風,跨越了兩漢文學階段,在我國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自漢獻帝建安至魏文帝黃初這段歷史時期(公元196——226),史稱“建安時代”。它上承兩漢,下接魏晉,正處于漢魏兩代之際,是一個風云變幻、社會動蕩的大時代。這個時期的歷史人物和學術文化、文學創作都表現得特別復雜和多樣,而“兼籠前美,作范后來”的建安文學,也正是這個偉大時代的光輝產物。建安文學,詩歌占主要地位。劉勰稱贊:建安作家(含詩人)“彬彬之盛,大備于時”,聲望最高,成就最大的就有“三曹”與“建安七子”。特別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不僅在權位上足以統領群英,即其文才和成就也完全可以成為當時文壇的中心,實際上正是“鄴下文學集團”的核心,他們的文學業績成為整個建安文學的標志。
建安詩歌的重要詩人,主要是“三曹”、“建安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七子”,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和劉楨等七人,由于同居鄴中,故人稱為“鄴中七子”。
建安詩歌有著自己鮮明特色:它具有“烈士悲心”的進取精神;它具有“古直悲涼”的獨特風格;它又富有渾樸、自然和活潑的民歌色彩;它更有“借古題寫新辭”創新精神和廣闊的題材。總之,它是一種具有現實主義精神、深厚感情和雄健筆力的清俊爽朗的文風。建安詩歌能夠從各個角度反映建安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古詩十九首》(選五)·庭中有奇樹》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古詩十九首》(選五)·廻車駕言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