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肇梓
人道橫江惡,儂道橫江好。
不是浪如山,郎船去已早。
李白曾寫過橫江詞六首,葉肇梓用同樣的題目,甚至同樣的句式,卻翻出新意。沈德潛評道:“翻太白意,詞轉(zhuǎn)似太白。”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南,位于長江西北岸。
李白原詩有“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葉肇梓巧妙地將這兩句詩中的“好”與“惡”兩個字作一對調(diào),其他字不變,意思便恰恰相反。儂,吳人自稱,即我。李白說“人道橫江好”指長江風(fēng)平浪靜時,從江面望去,景色壯觀,所謂“好”,完全是審美的態(tài)度;“儂道橫江惡”,指風(fēng)急浪高,不可橫渡,又是功利的態(tài)度。而“人道”與“儂道”分別就兩種情況而言。葉肇梓的“人道橫江惡,儂道橫江好”則同指一種情況,即風(fēng)急浪高之時。同是風(fēng)急浪高,同是出于功利的考慮,人道惡,容易理解;而儂道好,則頗為費(fèi)解。五言絕句,重復(fù)字多,往往會減殺作品的容量。但這首絕句卻不然,一、二句共十個字,有六個字相互重復(fù),意思卻截然相反,非但不是多余,而且起到了對比的藝術(shù)效果。一開頭,即以懸念抓人,使詩呈現(xiàn)出張力。
三、四句由李白的“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fēng)愁殺峭帆人”化出,意思卻不同。這兩句以設(shè)想寫出,假如不是白浪如山,江船難行,丈夫早就離去了。第三句的“浪如山”,既回答了第一句“人道橫江惡”的原因,又與第四句合起來揭出了“儂道橫江好”的理由,將女子依戀丈夫的心理和盤托出,至此,詩的境界盡出。
此詩雖借用李白詩的典故,但由于詩人對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深入的把握,善于“憑情以會通”(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化舊為新,故仍然顯得新穎別致,讀了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厲鶚《淮城使風(fēng),暮抵揚(yáng)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