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詩經》·關雎》鑒賞
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四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五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本詩是《詩經》中《國風·周南》的第一篇,也是整部《詩經》的卷首詩,一向被人認為是“壓卷之作”。《關雎》篇名來自詩歌首句中的“關雎”二字。《詩經》中的詩歌,每篇篇名都用首句的一字、二字或幾字作為詩題。因為原詩并無篇名,全是后人擬加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曾居東都洛邑(今河南境內),統領東方各諸侯。此處“周南”,當指周公統治下的南方(今之洛陽以南至湖北)的歌謠。
* * * *
詩歌的分章,過去高校讀本,往往沿用“毛詩”舊版分章。現今若干注本打破老例,依據詩的內容,另作分章。如王力、余冠英等,都將其分成五章,此即用其分法。
關關:《玉篇》:“和聲也”。象聲詞,即雎鳩的和鳴聲。雎鳩,究為何鳥?古今注釋紛紜。此用王力之說,“一種水鳥”。喜在河洲上棲息,總是水鳥一類的飛禽。聞一多在《詩經通義》中說:相傳這種鳥情志專一,其一或死,另一只就憂思不食,憔悴而亡,極篤于“伉儷”之情。此說指出:“這種鳥情志專一”,很重要,深可玩味。
河:古人常實指為黃河,其實,也可泛指一般的水流。洲:水中可居之地。
窈窕:美好的樣子。淑女,即今之好姑娘。淑者,善也,品德佳好。
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這里系對一般男子的美稱。好逑:此為迭詞連語,猶“匹耦”,引伸為“美好配偶”。用聞一多說,此處之“好”,不能作動詞讀第四聲,也不可作形容詞,而應用作名詞,即其本義:匹耦。
首章四句意思是:關關地叫著的雎鳩,徘徊在河中的沙洲;美好賢慧的姑娘,正是青年男子的理想對象。
參差:讀為:cēncī,長短不齊。 荇:通“莕”。 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白莖、紫葉、圓形、浮生水上。它可食,又可入藥,古代還把它作為供品祭祀宗廟。
流:各家釋義不一,此用《廣雅》疏證云:“摎,捋也,與‘流’通”。故《毛傳》解作“求”,即求取、捋取之意。之:此處作代詞解,指荇菜。
寤寐:睡醒為“寤”,睡著為“寐”。二字連用,猶言日夜,不論醒或睡,時時如此。
次章四句大意是:水荇菜長短不齊,采摘荇菜左右東西;苗苗條條的好姑娘,追求她直到夢里。
思服:古讀服為“愎”,思也。思服同義連用,非一般思念,而是往復追懷,極言思之甚也。
悠:深長,也有“思憂”之意。悠哉悠哉,就是愁思綿綿。輾轉:輾即轉,意指轉動。反側:臥而不正。意即翻來覆去,不能安眠。
第三章的大意是說,追求不得成夢想,睜眼閉眼總思量;漫漫長夜思不斷,反復難逃相思網。
琴瑟:古代弦樂器。琴為五弦或七弦;瑟為二十五弦。友:此作動詞解,即交好親愛。《廣雅》云:“友,親也。”一說同“侑”,佐助之意。
第四章是說:長長短短的嫩荇菜,左采右摘筐里裝;聰穎美麗的姑娘喲,彈琴鼓瑟多歡暢。
芼:《毛傳》:“芼,擇也”。《說文》:“毛見,擇也,讀若苗。擇者,去其根莖也。”因而有人認為,“芼”是毛見的假借。其實,這章中的“芼”與前幾章中的“流”、“采”的基本內容相同,只因分章換韻而變換文字。當然,也有細微區別:流,捋取、撈取;采,折摘而取;芼,連根拔起,去其不取,即有選揀之意。
樂:讀lào,動詞,歡樂,含有彼此共樂之意。清人陳奐認為:“于琴瑟言‘友’,于鐘鼓言‘樂’,是一種互詞”。
最后,這章大意是:高矮相錯紫荇菜,不停地東揀西拔;俊俏善良的姑娘喲,擊鼓鳴鐘迎娶她。
全詩五章,首章寫相遇,次章言追求,三章說相思,四章描熱戀,最后一章講完婚。
* * * *
為什么歷代都把這首詩視為《詩經》的“壓卷之作”呢?它到底好在哪里?依我看,主要是它具有“四美”,即:
一、立意高雅,意境優美
這是一首描寫純真愛情的男女戀歌。在《詩經》二十多首愛情詩中,此為佼佼者。全詩只用了五個小節、80個字,就描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對一位少女相遇、追求、相思、熱戀、完婚的“愛情五部曲”,一個首尾完整的全過程,創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詩的意境。且看——
在風和日麗的河邊,遇上了采荇菜的姑娘。她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夢寐不忘,熱烈追求,輾轉相思,以至愁思重重;一旦如愿,彈琴鼓瑟,相親相愛,彼此共樂;最后,在擊鼓鳴鐘,禮樂齊作的歡樂之中,美滿完婚,結成姻眷。
這個意境,不僅使人感到充滿詩意的優美,而且也令人看見作者立意之高妙。從何知來? 你瞧:
主人公愛得多么熱烈而又多么純真:這里有一見鐘情的激動,有兩心未通的煩惱;又有獲得愛情的喜悅,還有終成眷屬的歡樂。詩中體現的感情是十分真摯的,情操也是高尚的,絕對沒有那種逢場作戲的輕佻,沒有夢想幻滅的絕望,以及那種瘋狂的“占有欲”,諸如此類不健康的東西。因此,歷來對這首詩評價很高。
在古代,孔子就說它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好詩。宋人朱熹也贊成孔說,云“……愚謂此言為詩者,深其性情之正,聲氣之和也”。
在現代,郭沫若說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保留著相當樸素的人民風味”,是一首很有詩趣和格調頗高的動人情詩,它富有渾厚樸實的情調。
二、“興”法巧用,章句雅美
此詩在表達藝術上有一個突出之點,就是“興法”的巧妙運用。首章頭兩句詩,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領起全篇;在二、四、五章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二句,用的也是“興句”。說它巧妙運用,巧在何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上:
第一,既興又贊,方法與內容緊密結合。它借景抒情,用以詩章的“起興”,同時又是對愛慕之人的贊美。贊她的熱愛勞動,善于勞動的優良品德。
第二,把興法使用與復疊形式結合起來。詩的借景發端與贊美之詞,又以反復重疊形式多次出現。這樣,不但形成一種熱情洋溢的濃烈氣氛,而且詩的內涵隨著形式的幾次重復,情意和詩味,也得到了不斷加濃,步步深入,以至出現高潮。
第三,在興句中易字。這是更巧妙的一著。作者在興句中稍稍地換上幾個字,就達到意外的效果。比如:三次重復出現了摘采荇菜的動作,只改易了三個字:流、采、芼。這幾個字,都是動詞,在詞性上是一樣的,可是動作方式卻不同了,其程度也不一。先捋后折,最后連根拔起,拔而再揀,其內容正是步步加強。這就最好地配合了“君子”對“淑女”感情的不斷加深,雙方結合條件逐步成熟的過程。這種巧妙寫法,非常有效地使“興”句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三、韻律悅耳,聲調和美
《詩經》產生在數千年以前,那時沒有人為的嚴密的賦詩的格律,但是,其詩聲調和美,卻是重要特色之一。比如,這首《關雎》節奏的明快,聲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這樣的效果,是怎樣來的呢?這是由以下四個因素構成的。
首先,是整齊短促的句式。全詩都是四言兩拍子,即,四言一句,四句一節,每句兩拍。如從首句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最后的“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就是如此。這造成了詩章的音節整飭,節奏緊湊,旋律明快。
其次,是響亮的韻腳。在首句人韻之后,采用了隔行押句中韻的方式,如采(讀如“妻”)、友(讀如“以”)、芼、樂(讀如“澇”)等。它又注意了隨內容發展而換韻,全詩用了以下幾個韻部:
幽部韻:鳩、洲、逑、流、求;
職部韻:得(fèi)、服(fè)、側(cè);
之部韻:采、友;
霄部韻:芼;
藥部韻:樂;
再次,是適當的反復詠嘆。在全詩進程中,三番四次地連用“起興”手法,形式相同,用字相似的巧妙的復沓形式。這不僅對抒發感情有好處,更有益于詩歌音樂性的加強。
第四,是大量雙聲疊韻和重言迭詞的運用。比如:
雙聲——之洲,參差(同聲紐〈子音〉字的疊用);
疊韻——窈窕、輾轉(雙聲加疊韻)(即同韻紐〈母音〉字的疊用)
重言——關關;
迭詞——悠哉、悠哉。
上述種種因素結合起來,就大大有助于全詩的和諧的聲調、鏗鏘的音韻和明快的節奏的形成。整首詩歌不僅給人以濃烈的、鮮明的立體感極強的圖畫美的享受,而且使人感到更富有叩人心弦的音樂美的吸引。因此,誰讀著這首詩,誰都不由不發出了強烈的共鳴。
四、環境描繪,富有景物美
詩歌用的白描手法描繪采摘荇菜姑娘的勞動場景,環境氣氛平和靜謐,自然淡雅,富有親切感和田園美。
詩歌又用繪聲繪色的筆觸寫下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開篇首句,使詩章富有引人的雅美景色。這是我國先人們最早對“河洲景色”的描寫。此后,不斷有人托出“江洲景色”、“湖洲景色”等等類似的描繪。這大概是因為“河中這洲”,正如一塊鑲嵌在波光瀲滟中的美麗翡翠,特具吸引力之故吧! 你看,那“芳草萋萋鸚鵡洲”、“二水中分白鷺洲”、“吞吐潮汐琵琶洲”和“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頭”,是多么迷人的景色啊! 還有江西砥柱的“系龍洲”、南京玄武湖的“梁洲”、杭州西湖的“小瀛洲”和南昌東湖的“百花洲”等等,都是極富詩畫品格,十分受人青睞的得天獨厚的國內馳名風景點。這恐怕與《詩經》也有某些淵源吧!
上一篇:《先秦詩歌·《詩經》·何草不黃》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兵車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