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次山自畫二圖其一泛舟湖山之下小女奴坐船頭吹笛其一跨驢渡小橋入深谷各題一絕》
范成大
船頭月午坐忘歸①,不管風鬟露滿衣。
橫玉三聲湖起浪②,前山應有鵲驚飛。
【注釋】
①月午:月當中天。②橫玉:橫吹的玉笛。
【評說】
本詩選自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
李次山,事歷不詳,石湖友人,是一位不知名的畫家。他畫了二幅畫,請石湖鑒賞。詩人讀畫以后,透過畫面形象,細致體識畫家的藝術構思,探索畫幅的“畫外意”,用非常優美的詩句寫出畫家心中有、筆底無的畫意,充分發揮了題畫詩申發、補充畫意的藝術功能。
這首題畫詩的題目比較長,畫幅的圖上景象,詩題里已經基本寫出,因此,石湖在描寫畫面景象的同時,更多地注意從“畫外意”方面加以發掘,并將它表現出來。首句“船頭月午”,深夜月明,柔光灑滿湖面,船頭上坐著小女奴,這是畫面上的視覺形象。小女奴深愛著恬靜幽雅的環境,久久不愿歸去,“久忘歸”的深層心態,卻是畫家難以表達的。次句承上,進一步細致描寫小女奴“坐忘歸”時的心理活動,她不管夜風吹拂鬟鬢,也不管露水沾濕衣裳,依然獨坐船頭。第三、四句轉出新意,詩思從“笛”上生發開去,小女奴在船頭吹笛,悠揚的笛聲在湖面回蕩,使湖水震起陣陣微波。詩人想象笛聲、水聲傳到前山,再加上明月照在樹枝上,一定會驚動睡鵲離枝飛舞。“鵲驚飛”的詩意,自蘇軾詩句中化出,他的《次韻蔣叔穎》:“月明驚鵲枝未安。”蘇軾只講到月明驚鵲,石湖既寫到中夜月明,更寫到了笛聲、水聲,三者共同驚動睡鵲,范氏的詩意比蘇氏更進一層。三、四句詩,“橫玉”在畫面上是可以表現的,試問,吹笛三聲怎么表現?笛聲驚動水波,怎么表現?前山的睡鵲被明月、笛聲、水聲驚飛,又怎么表現?這些“畫外意”,只能靠題畫詩來申補,真正做到“詩傳畫外意”(晁補之《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句)。
上一篇:《李唐牛》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船頭月午坐忘歸》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