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陳風(fēng)·墓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①夫也不良,國人知之。②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③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④夫也不良,歌以訊止。⑤
訊予不顧,顛倒思予!⑥
【注釋】 ①墓門:陳國城門名。一說是墓地的門,貴族墓地有墻有門。棘:酸棗樹。斯:劈開。②夫:彼,指作者所諷刺的人。③不已:不止,不改。誰昔:疇昔,從前。④梅:一說是棘,荊棘叢生墓門,比喻壞人當(dāng)?shù)馈{^(xiao囂):貓頭鷹,古人認(rèn)為貓頭鷹是不祥之鳥,故以它喻壞人。萃:集,停息。止:語尾助詞,下同。⑤訊:警告,責(zé)罵。⑥予不顧:不顧予,即不顧我們的警告斥責(zé)而怙惡不悛。一說“訊予不顧”為“予訊不顧”之倒文。顛倒:指國家紛亂。一說指所諷對象處境狼狽。一說顛倒思后一頓,指好的當(dāng)作歹的,歹的當(dāng)作好的。
【譯文】 墓門前有棵酸棗,我們拿起斧頭把它砍掉。這家伙不是個好東西,國都中人人都已知道。惡行暴露他不改,他向來就是這般霸道。
墓門前有叢荊棘,貓頭鷹飛來筑巢。這家伙不是個好東西,諷刺告誡用得上咱歌謠。對諷刺他一點(diǎn)不睬,災(zāi)難臨頭他才想起我們的忠告。
【集評】 《毛詩序》:“《墓門》,刺陳陀也。陀無良師傳,以至于不義,惡加于萬民焉。”(《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七)
漢·鄭玄:“不義者謂弒君而自立。”(《毛詩正義》卷七)。
唐·孔穎達(dá):“作此詩以刺陀,欲其去惡。”(《毛詩正義》卷七)
宋·朱熹:“所謂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詩集傳》卷七)
【總案】 歷代注家對不良之人的注釋雖眾說紛紜,然其為陳國之統(tǒng)治者當(dāng)可無疑。此人受到百姓深惡痛疾也可無疑。詩以“斧以斯之”此設(shè)想的行動開始,以“顛倒思予”的怨懟作結(jié),正合怨而不怒的詩風(fēng)。此詩在當(dāng)時民間頗為流行,也許能說明以上兩方面都可在此找到注腳。
上一篇:漢詩《古詩十九首·回車駕言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國風(fēng)·鄘風(fēng)·墻有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