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不言〔2〕,而品物亨、歲功成者〔3〕,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4〕。圣人不言〔5〕,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6〕,六卿分職〔7〕,張其教矣〔8〕。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9〕,法乎天也〔10〕。古之善相天下者〔11〕,自咎、夔至房、魏〔12〕,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13〕,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相制,設闡相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14〕,示勤政也。乃若北闕向曙〔15〕,東方未明,相君啟行〔16〕,煌煌火城〔17〕。相君至止,噦噦鑾聲〔18〕。金門未辟〔19〕,玉漏猶滴〔20〕。撤蓋下車〔21〕,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22〕。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23〕,災眚薦至〔24〕,愿避位以禳之〔25〕。五刑未措〔26〕,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27〕。憂心忡忡〔28〕,待旦而入。九門既啟〔29〕,四聰甚邇〔30〕。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31〕,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則總百官〔32〕,食萬錢〔33〕,非幸也,宜也〔34〕。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35〕,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36〕,假寐而坐〔37〕,九門既開,重瞳屢回〔38〕。相君言焉,時君惑焉〔39〕。政柄于是乎隳哉〔40〕,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41〕,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42〕,旅進旅退〔43〕,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44〕,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45〕,請志院壁,用規于執政者。
【注 釋】
〔1〕待漏院:百官在宮門外等候早朝休息的地方。 漏,漏刻,古代用銅壺滴漏以計時。宰相及百官須待漏盡門啟而入朝,故稱待漏。
〔2〕天道不言:天道,指大自然。《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品物:即萬物;品,是各類的意思。 亨:亨通:此處指順利生長。《易經·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歲功:一年的農業收獲。 成:豐盛。
〔4〕“四時”三句:四時之吏,即分掌四時的天神。此處指四時。 佐:輔助;五行之佐,分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天神。此處指五行。 宣:疏導;宣其氣,疏導陰陽四時之氣(使萬物順利生長)。
〔5〕圣人:指皇帝。
〔6〕三公論道:《周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論道,議論治國大道。此句言,主持朝政高級官吏,輔佐皇帝治理國事。
〔7〕六卿分職:《尚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統六師,平邦國;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司空掌邦士,居四民,時地利。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兆民。”孔安國傳:“六卿各率其屬官大夫士治其所分之職。”此處的六卿泛指朝廷各部的長官。
〔8〕張其教:發揚教化。
〔9〕“是知”二句:《法言·孝至》:“君逸臣勞。何天之勞。”此二句言,為臣勤勞,則為君可垂拱而治。
〔10〕法乎天:取法于天道。按,古人以上天有各種神在主宰著天地四時的變化,這是古人以現實的統治秩序來認識自然界的緣故。
〔11〕相天下:輔佐皇帝治理天下。
〔12〕咎夔至房魏:咎,咎繇,又作皋陶,乃舜時的法官。 夔,后夔,舜時管音樂和教育的大臣。(以上二人均見《尚書·舜典》)房、魏,指唐太宗時宰相房玄齡和魏徵。《新唐書·魏徵傳》:“帝曰:‘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后,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徵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
〔13〕夙興夜寐:起早眠遲。《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期矣。”朱熹集傳:“早起夜臥,無有朝旦之暇。” 一人:指皇帝。《尚書·周官》:“弼予一人。”
〔14〕“朝廷”二句:因舊制:沿襲唐朝的舊制。唐朝元和初始設待漏院。 丹鳳門:宋朝汴京(今開封市)皇城的正南門,原名明德,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丹鳳。
〔15〕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望樓,乃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之處。此處指宮殿。
〔16〕相君:對宰相的尊稱。
〔17〕煌煌:明亮的樣子。 火城: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每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方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朱彧《萍洲可談》卷一載,北宋:“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勤、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
〔18〕噦噦(huì):鈴聲。 鑾:鈴。《說文》:“人君乘車四馬鑣,八鑾鈴,像鸞鳥之聲。”段玉裁注:“為鈴系于馬銜之兩邊,聲中五音,似鸞鳥,故曰鑾。”
〔19〕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因門旁有銅馬,故名。此處借指宋朝宮門。
〔20〕玉漏猶滴:漏壺里的水還未滴完,意即還不到上朝的時刻。
〔21〕蓋:車蓋。
〔22〕來(lài):安撫,招徠。《孟子·滕文公上》:“勞之來之。”
〔23〕六氣不和:指天時不順。 六氣,指陰、陽(晴)、風、雨、晦(暗)、明六種自然現象。
〔24〕災眚(shěng):災禍。 眚,本指眼睛生翳,后引伸為日蝕,古以日蝕為災異。 薦至:不斷發生。薦:頻仍。
〔25〕此句言,愿意解除自己的官職以消除災禍。古代有天人感應的說法,認為上天降災,是執政者不德所致,故自己應讓位自責。 禳(rǎng):以祈禱消災。
〔26〕“五刑”二句: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見《尚書·呂刑》)。 措:廢止。刑措是古人成語,意即政治清明,百姓安定,用不著刑罰。此二句言,各種刑罰還不能廢棄不用,是由于“欺詐日生”。
〔27〕厘(lí):治理,改革。此句言請求用修德的方法來矯正世俗,化育百姓。
〔28〕此句意為,憂慮不安的樣子。《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29〕九門:古代宮殿有九門。《禮記·月令》鄭玄注:“天子九門者:路門也,應門也,雉門也,庫門也,皋門也,城門也,近郊門也,遠郊門也,關門也。”此處泛指宮門。
〔30〕四聰:《尚書·堯典》:“明四目,達四聰。”孔穎達疏:“明四方之目,使為己遠視四方也。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所四方也。” 邇(ěr):近。此處言,皇帝可以從百官那里聽到四面八方的情況。
〔31〕皇風:指朝廷的德化、治績。 清夷:清平、太平。
〔32〕總百官:總,統轄,統領。宰相為百官之長,所以這樣說。
〔33〕食萬錢:形容生活奢侈。晉何曾官至丞相,“性奢豪,務在華侈……食曰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34〕“非幸也”二句:此二句言,不是僥幸得來的,而是應該享受的待遇。
〔35〕三時:指春、夏、秋三個農事季節。
〔36〕慆慆(tāo):長久,此處指個人的私欲無限。 《左傳·昭公元年》:“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杜預注:“為心之節儀,使動不過度。”
〔37〕假寐:閉目養神,作暫時的休息。《左傳·昭公二年》:“(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杜預注:“不解衣冠而睡。”
〔38〕重瞳:相傳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此處指皇帝的眼睛。 屢迴:時時顧盼。
〔39〕“惑”:被(宰相之言所迷)惑。
〔40〕隳(huī):毀壞。
〔41〕“死下獄”二句:此二句言,投到獄中死去,或被流放到遠方。
〔42〕無毀之譽:既無美政可譽,又無敗政可毀。
〔43〕施進施退:隨眾人進退,無所建樹。 旅:眾。
〔44〕“竊位”二句:竊位,指竊居宰相之位。 茍祿:茍且受祿。 備員:指備宰相之員。 全身:指茍全性命。
〔45〕棘寺小吏:棘寺,即大理寺,古代掌刑獄的官署。《舊唐書·刑法志》:“古者斷獄,必訊于三槐九棘(古代樹三槐以為三公之位,樹九棘以為朝臣之位。見《周禮·秋官》)之官。”故稱大理寺為九棘寺。 小吏:王禹偁此時以知制誥兼大理寺法官,故謙稱棘寺小吏。
【賞 析】
此文當作于淳化(990~991)作者兼任大理寺官員的時期。王禹偁從鞏固宋王朝統治的目的出發,提出宰相應忠于國事,勤于政務,使國家安定,百姓富庶。作者鮮明地對照了忠與奸兩種截然不同的宰相,褒貶抑揚,極為分明。文章結構嚴謹,駢散相間,遣詞造句,頗見功力。
上一篇:駢文《歸田賦》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恨賦》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