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咨夔
一點光分草際螢, 繰車未了緯車鳴。
催科知要先期辦, 風(fēng)露饑腸織到明。
水碧衫裙透骨鮮, 飄搖機杼夜涼邊。
隔林恐有人聞得, 報縣來拘土產(chǎn)錢。
自唐以來反映捐役租稅的詩作漸多,寫兵役者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盧綸的《逢病軍人》;寫租稅者如張籍的《野老歌》,白居易的《杜陵叟》,李紳的《憫農(nóng)二首》之一,皮日休的《橡媼嘆》等等,大多直接敘事寫意,而《促織二首》另辟蹊徑,借物寫人,人、物交相映襯,朦朧而有致,設(shè)景寓意,景幽而意深,是揭露苛政的富有特色之作。
第一首作者借用傳統(tǒng)繪畫的淡墨寫意筆法,簡潔地勾勒出一幅聲色合一、富有時空感的夜織圖,以促織之忙碌喻織婦之辛苦。草際一點螢光,猶似織婦所用的孤小油燈,反襯出畫面夜深靜寂飽含風(fēng)露的底色,繰車緯車交相鳴叫之聲飛于畫外,勾人聯(lián)想——讀者可以想象到白居易筆下織婦所織的繚綾之美:“應(yīng)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繚綾》)。賞美之余,當(dāng)讀者得知之所以“風(fēng)露饑腸織到明”,全因“催科”之故時,心情頓與織婦之心情相通,溶于整體畫面的凝重氛圍,在憐憫織婦,想象其“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之艱辛的同時,不禁神游詩外,對苛捐雜稅和那些“春衣一對直千金”的封建統(tǒng)治者抱以憤慨之情。
如果說第一首好似遠景寫意,第二首的前兩句則尤如近景工筆。首句寫形,七字即將促織亦或織婦的儀態(tài)描寫得細致入微。衫裙薄如碧水,不僅色澤鮮艷,還透出嬌好的體形。第二句寫聲,尤如機杼之音的促織鳴叫之聲,伴隨夜深時清涼的空氣輕輕地飄到很遠的地方。兩句形聲諧和,純凈恬淡,意趣極為高遠。而作者寫機杼之聲看似毫無雕琢痕跡,實已于此為下聯(lián)埋下伏筆。“隔林恐有人聞得,報縣來拘土產(chǎn)錢”,一反上聯(lián)婉約幽美之氣,直接以口語入詩,正面警告促織,夜織之聲被人聽到,報到縣里,就要收“土產(chǎn)錢”了。“隔林”有耳,使人想到陸龜蒙的《新沙》詩:“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yīng)亦年年稅紫芝。”聞蟋蟀鳴叫之聲來收“土產(chǎn)錢”的縣官,與比海鷗還先知道“小堤”的“官家”何其相似乃爾。所不同者在于這樣寫來更具有諷刺意味。實際并無繰織之人,只有蟋蟀如同織車穿杼之聲的鳴叫,在連剝削對象還沒有的情況下,縣官竟然聞風(fēng)前來“拘”錢。作者以反動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魚肉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chǔ),巧用夸張,夸張雖過,倒使諷刺辛辣,揭露深刻。
這兩首七絕,既可單獨成篇,又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第一首雖然詩意清幽,給讀者留有很大的思維空間,但缺乏升華點睛之筆,略顯平直。第二首開掘較深,但如單獨成篇,后兩句便稍感突兀。有第一首為之鋪陳蓄勢,結(jié)構(gòu)從容、意象深廣即可兼得。
上一篇:《義鶻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養(yǎng)馬行·清·梁佩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