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景明
五月鰣魚已至燕, 荔枝盧橘未能先。
賜鮮遍及中珰第, 薦熟誰開寢廟筵。
白日風塵馳驛騎, 炎天冰雪護江船。
銀鱗細骨堪憐汝, 玉筋金盤敢望傳。
〔盧橘〕《文選》注為枇杷,《本草綱目》注為金橘,此處當指前者。唐代玄宗曾命涪州進貢荔枝,德宗命山南進貢枇把。鰣魚與荔枝、枇杷并舉,均指遠方貢入的土產?!仓蝎殹郴鹿??;抡咭驁淌聦m中,又謂中人,中官。珰,冠飾?!菜]熟〕無牲而祭日薦?!矊嫃R〕宗廟?!矀鳌愁C賜。
就題目看,這是一首詠物詩。不過,詩人卻沒有對所詠之物作任何描畫。因而,與其說是詠物,不如說是以物諷世更能得其本質。
唐朝中葉大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中有這么一絕:“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之意在諷刺玄宗皇帝的驕淫,讀何景明這首詩,便可覺出與小杜此詩有不少相似之處。
詩首聯便是對杜牧詩的進一步發展。玄宗時進貢荔枝可謂快矣,但與明朝的進貢鰣魚相比,又略遜一籌。鰣魚進入江河,時在春初,五月份宮中已能嘗到鰣魚,速度自是驚人。詩人將它與唐時的進貢荔枝、盧橘作比,極為深刻。千古以來統治階級的“進步”,只能是生活更加腐朽,對人民的剝削更為殘酷,這是何等深邃的發現!
頷聯有陳述有發問。鰣魚貢入京城,不僅是皇帝享用,還有宮中宦官?!百n鮮遍及中珰第”對朝廷的諷刺很為尖銳。朝廷賜鮮,不是文武棟梁,而是宮中傭人。為進貢鰣魚,百姓付出了多少汗水,貢入宮中,享受的卻是敗壞朝綱的中珰。詩人無以忍受,不禁發問:是誰開了那宗廟的筵席,去耗盡民脂民膏?
頸聯寫鰣魚入京的經過。白日里塵土紛揚,驛馬奔馳,且不管炎暑抑或酷寒,又有江船不斷,直奔京城,貢上了無盡的金銀財富,更有時鮮的鰣魚。而隱蔽在這后面的,豈不是下層官吏對百姓的敲骨吸髓,嚴酷盤剝?
尾聯詩人以推比手法加以聯想。詩人認為這些可憐的銀鱗細骨,哪里又敢奢望得到朝廷玉筋金盤的頒賜寵愛?它們的入宮,也是迫不得已。
這首詩在寫法上明白如話,自然通暢,其含蘊又極為豐富深刻。顯見出詩人繼承了古代諷喻詩的精神傳統,系“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絕非“為文而作”。
上一篇:《題畫雞·明·唐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鴟鸮·《詩經·豳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