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劍器辭》原文與賞析
第 一
皇帝持刀強,一一上秦王。斗賊勇勇勇,擬欲向前湯。應手三五個,萬人誰敢當。從家緣業重,終日事三郎。
第 二
丈夫氣力全,一個擬當千。猛氣沖心出,視死亦如眠。彎弓不離手,恒日在陣前。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
第 三
排備白旗舞,先自有由來。合如花焰秀,散若電光開。喊聲天地裂,騰踏山岳摧。劍器呈多少,渾脫向前來。
這套歌辭是《敦煌歌辭總編》大曲類中的一套。從形式來看,三首同為五言八句,皆押平聲韻,結構完整,格調一致。內容則是描繪劍器舞容之盛況的,借以表現兵將之忠勇。首章側重刀劍,次章側重弓矢,末章總寫整個場面之壯觀。據此可以斷定,這是一組保存完整的 “撰辭”而不是“集辭”。
第一首寫刀劍之舞。開篇兩句總領,皇帝當是泛指。“刀”當是“力”字之訛。即便是“刀”之本字,意義上也很虛,非實指兵器,當代指武裝力量。“持”的意義也很虛,即 “擁有”“把握”之義。“上”當是“崇尚”之義。若此,前兩句的大意說,皇帝們都要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方能捍國衛家,保住政權。所以,個個皇帝都崇尚秦王李世民的豐功偉業,重視練兵,崇尚武功,所以排練表演再現當年場景的 “秦王破陣樂” 以勵士氣。
“斗賊勇勇勇”以下四句,是對表演者們姿態的描繪及觀看者的感受。大意說,這些演員仿佛在與敵人格斗,個個表現得特別勇敢,正在模仿向前逼進的動作。如果與敵人交手,馬上便會有三五個敵人被打倒,即使有千軍萬馬,誰又能抵擋住這些武士?這幾句是作者觀舞時所生的印象及感想,并非真的和敵人白刃相拼。
第二首是對表演弓箭情形的描繪。前四句寫其高昂的士氣和一往無前的精神風貌。大丈夫渾身是力,慓悍無比,一人要敵千人。他們心中充滿對敵人的仇恨,把戰死看成睡眠一般,毫不在意。個個手持強弓硬弩,終日在陣前射殺仇敵。弓法嫻熟,射技高超。射殺敵人就像雄鷹猛鷙擊撲雁雀那樣輕松自如。左右開弓,均可射穿敵人的胸膛。“視死亦如眠”,即視死如歸之意,更富民間色彩。《伍子胥變文》中有 “丈夫為仇發憤,將死猶如睡眠”,與此處用法正同。
第三首當是對劍器舞高潮的精彩描繪。在簡析本詩前,需對有關劍器舞的情形有個大致的了解。劍器舞是唐代的名舞,分為兩種。一種是女舞,雄裝獨演,手中持發光物體,在激烈的金鼓聲出場,舞姿剛勁酣暢,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所記即是這種劍器舞。二是軍舞,由軍人列陣表演,變化多端,演員除武器之外,盛張旗幟、火炬,鼓角齊鳴,儼然如臨敵布陣一般。這兩種歌舞,演奏時均反復三遍,然后遞入渾脫舞。“渾脫”舞是由波斯傳入的一種舞蹈。當初是 “潑寒胡戲”,其跳法類似 “裸體跳足”,“揮水投泥”(參見《舊唐書 ·張說傳》所載張說的奏疏)。舞姿粗獷雄壯。武后末年,有人把《劍器》舞和 《渾脫》舞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舞蹈,叫作《劍器渾脫》。而本詩所記正是這種情況。顯然,本組詩所記的是軍舞。若此,第三首詩的內容就非常清楚了。
演員們手持白旗、火炬,表演著早已有之的樂舞。當合成數組時,一堆堆火炬襯著白旗像一簇簇花焰那樣秀美;隊形變換,倏忽散開,又宛如流光閃電般向四外射去。此二句描摹非常生動逼真,“花焰秀”、“電光開”皆由“白旗”、“火炬”而來。此二句寫形,下二句寫聲,當鼓角齊鳴,眾人齊聲喊號時,大有天崩地裂之氣勢;當跳躍騰踏時,則又有摧山倒岳之神威。使人們看得眼花繚亂,也不知道陣前的勇士能有多少,只覺得鋪天蓋地全是人影。他們在狂熱地表演著。緊接著,表演渾脫舞又開始了,演員們不斷向前。
據上文簡析,可知此套歌辭所表現的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劍器舞”的表演過程。而這種 “劍器舞”表現的內容當是 “秦王破陣樂”。歌辭三首與樂舞三遍的表演過程正相一致。創作者將當時表演的熱烈場面及自己觀看時的主觀感受融在一起寫成。語言風格接近于文人詩,當非來自于民間,具體作者有待于考證。
上一篇:《唐代民歌·別仙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匏有苦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