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曾壽·八月乘車夜過黃河,橋甫筑成,明燈綿亙無際,洵奇觀也》原文賞析
飛車度險出重扃,箭激洪河挾怒霆。萬點華燈照秋水,一行靈鵲化明星。橫身與世為津渡,孤派隨天入杳冥。地縮山河空險阻,朝來應見太行青。
此詩作于1909年,作者年方三十,正是風華正茂、以天下為己任之時,其時黃河鐵橋初建成。此詩寫出了作者乘火車夜渡黃河所見所感,抒發了自己獻身的理想和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
首聯破題。上句“飛車度險出重扃”寫火車,飛速的火車沖出了重巒疊嶂。“扃”:門戶,關隘。下句“箭激洪河挾怒霆”寫黃河河水奔騰咆哮,波濤洶涌。這兩句是寫實。
次聯“萬點華燈照秋水,一行靈鵲化明星”寫黃河鐵橋,特寫橋上燈火。上句視線向下,寫燈火與河水相映照,交相輝映。“萬點”言明燈之多。下句視線向上,寫橋上的燈火,猶如秋空中閃爍的明星。這里化用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以鵲橋喻鐵橋,使黃河鐵橋夜景抹上了一層神話的色彩。
第三聯“橫身與世為津渡,孤派隨天入杳冥”。上句寫橋,暗寓作者愿像橋一樣為普度眾生而獻身。下句寫黃河。“派”,支流。“孤派”,指黃河。自己愿像黃河一樣奔流向浩渺的遠方,只身奮斗。詠物言志,壯心不已。
末聯“地縮山河空險阻,朝來應見太行青”。上句寫現代交通工具鐵路給交通帶來極大的方便,好像縮短了地的距離,即使山川險阻,也是徒然。下句云夜渡黃河后,明朝即可見到青翠雄偉的太行山。末句亦表明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有著悠久的歷史,而鐵路卻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一舊一新,作者卻能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描繪得渾然一體,十分自然貼切。
此詩與作者另一首詩《疏松》相比,雖為同年之作,亦同為詠物之篇,但詩的基調卻大相徑庭。一明快、開朗,朝氣勃勃;一低徊、消沉,憂思滿腹。詩人思想的復雜性,可見一斑。
上一篇:古詩《夏敬觀·今子夜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八月十七日伊蘇河源雪中聞雷,食頃雨霽》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