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 “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 金鐵皆鳴; 又如赴敵之兵, 銜枚疾走①,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 “此何聲也? 汝出視之。”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②,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 “噫嘻悲哉! 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氣栗冽,砭人肌骨③; 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馀烈④。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 是謂天地之義氣⑤,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 夷則為七月之律⑥。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⑦。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注釋】 ①(cong) 錚錚(zheng)錚: 金屬互相撞擊聲。枚: 開頭如箸, 兩端有帶,可系于頸后。古代行軍襲擊敵人,常令士兵銜于口中,防止喧嘩。這種做法叫 “銜枚”。②明河: 明亮的天河,也稱銀河。③砭(bia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此為針刺義。④綠縟 (ru):綠草茂密。縟,繁茂。氣: 古人認為大自然中彌漫著一種氣,這氣一年四季會發生變化,如春天是陽和之氣,秋天是肅殺之氣。⑤刑官: 周朝設官,以天地四季為名,掌管刑法、獄訟的官為秋官,取其殺戮之義。陰: 古人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所以這里說秋天“于時為陰”。金: 古人把五行 (金木水火土) 分配于四季,認為四季是五行相生的結果,秋天屬金。義氣: 《禮記·鄉飲酒義》說: 天地肅殺之氣,從西南方開始,到西北方是極盛頂點,“此天地之義氣也。” 由西南方至西北方,正是秋的方位。⑥商聲: 古代將樂聲分為宮商角徵羽五聲,并分配于四季,角屬春,徵屬夏,商屬秋,羽屬冬,宮屬中央。同時,五聲和五行相配,商聲屬金,主西方之音。夷則: 《禮記·月令》 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為夷則。⑦渥(wo)然丹者:指紅潤容顏,此指年輕人。黟(yi)然黑者:指烏黑的頭發,這里比喻健壯。黟然,黑色的樣子。星星: 點點白色,這里形容鬢發花白。
【譯文】 歐陽修正在夜晚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來,驚訝地傾聽。說道: “奇怪啊! 起初淅淅瀝瀝,凄涼蕭颯,突然又奔騰澎湃,好像波濤在晚上驚駭洶涌,狂風暴雨突然來到。這風碰到物件上,叮叮咚咚,金屬都碰響了又像奔向敵方的士兵,口含禁枚急跑,聽不到號令聲,只聽到人馬行走之聲。”我對童子說: “這是什么聲音啊? 你出去看看。” 童子說: “星月潔白,銀河掛天,四處無人聲,聲音來自樹林里。”
我說: “啊! 令人悲傷啊! 這就是秋聲了,為什么它要來呢? 說起秋天的形狀,它的顏色慘淡,煙云都聚結; 它的容貌清明,天顯得高,太陽也亮; 它的空氣凜冽,刺人肌骨; 它的情意蕭條,山河荒寂。所以它發出的聲音,凄凄切切,呼喊號叫突起。茂盛的花草綠油油地相互爭茂,大樹蔥郁而可愛。但這些花草被秋風一吹拂就變了顏色,樹木一遭遇秋風就落葉子。秋風能使它摧敗零落的原因,不過是它的 “氣運” 的余威罷了。這秋季,是代表執法官府,在季節中配屬于陰; 又代表軍事現象,在運行上配屬于五行的金。這就是所謂的天地間的 “義” 氣,常以嚴厲為本。大自然對待萬物,使它們春天生長秋天結果。所以秋在音樂方面,商聲代表西方的音調,夷則是七月的樂律。商,就是傷啊,萬物衰老而悲傷。夷,就是刈啊,萬物過盛而當殺戮。
“唉!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屬動物,惟有他是萬物之靈。千百種憂慮感發他的心,千萬種事情勞累他的形體,只要有什么感動在胸,一定會搖撼他的精神,更何況思慮他力量不及、智力不夠的事情呢? 這只會使容光煥發的紅顏變成枯木,漆黑的頭發變成花白。為何不是金石材料,想與草木爭茂盛? 想想是誰危害了我們,又何必恨這秋聲?”
童子沒有回答,低頭而睡。只聽得滿屋蟲聲卿卿,就像助伴我的嘆息。
【鑒賞】 這是一篇感懷秋天的著名文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肅殺秋景,是古代文人常用來抒寫感傷怨懷的題材,本文正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者以秋聲起筆,由秋風所到,山川寂寞、草木零落的景象,聯想到人生易老,抒發了對人世感傷、人生勞頓坎坷的悲情愁緒。文章緊扣秋聲,寫景、抒情、敘事、議論,融為一體,不露痕跡,尤其是寫景狀物,技法高超。開篇描繪秋聲,以風聲、雨聲、濤聲、金鳴聲、人馬聲等加以類比,使無形的秋聲可聞、可見、可感; 然后又用兩段篇幅,從秋色、秋容、秋氣、秋意、秋聲等多方面,生動具體地展示肅殺蕭條的秋景;最后落到人世,發出 “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當殺”的慨嘆。在文章形式上,既保留了傳統辭賦中的一問一答、駢偶押韻、鋪陳排比等特點,又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句法整齊而富于變化,語言具有音樂美,感染力很強。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祭石曼卿文》鑒賞
下一篇:《古文·答謝中書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