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燮清·長水竹枝詞》原文賞析
杏花村前流水斜,杏花村后是儂家。夕陽走馬村前后,料是郎來看杏花。
黃燮清仿劉、白《竹枝詞》作《長水竹枝詞》五十三首,多寫作者故鄉 (浙江海鹽縣城西長水鄉一帶) 的山川風物,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生活。這首詩是其中之一,作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是一首愛情詩。
詩的開始是少女的眼前所見: 村莊周圍杏樹環抱,粉紅色的杏花綴滿了枝頭,綠葉青翠,花葉相映,十分的鮮麗,一條彎彎的小溪從村前悠悠地流過,偶爾一兩片花瓣飄落水中,隨波蕩漾而去。作者曾自注: “城之東南隅,多杏樹,號杏花村。”這里正是抓住了這一地方特色,以極為簡潔的筆墨將杏花村的景致勾勒了出來。其實,在這幅畫面里,作者還留下一個逗引讀者遐想的空間,使其仿佛看到了一位雙手絞著衣角,或低頭沉思,或舉頭眺望的少女踽踽獨行在杏樹掩映的小溪邊。
走著走著,少女又不由地透過密密叢叢的杏樹向村后看了看。她的家就在村子的后頭,院子里也像這村前一樣,盛開著杏花。……夕陽漸漸西下,村邊的路上,有個英俊的少年正騎著馬興致勃勃地向溪邊的杏林走來,呵,那不正是他嗎! 少女禁不住心旌搖曳起來。她知道是心上人又來看杏花了。“村前后” 即村周圍。少年“走馬村前后”是要來看杏花,但是這只是一種借口,其目的是要到村后會見心愛的人。就少女來說,她當然知道少年的心意,但是初戀的羞怯使她不好意思明說,所以故作猜想,以掩飾內心的激動和羞澀。“料”一詞用得很妙。料者,估計,料想也。它所產生的猜測、不肯定與少女對少年明確的稱呼——“郎”相對照,表明了少女的聰明與狡獪。整個結句也顯得既像是少女的內心獨白,又像是她的低聲自語。
這首詩以寫景起興,生動地表現了少女盼望同少年相會的心情。全詩形式近似七絕,情調卻絕似民歌。杏花村、杏花、村前、村后組織在一起,不但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而且所形成的音調重沓的效果更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富有更濃郁的民歌風味。但是,在內容上,這首詩和民歌又有很大的區別。民歌特別是表現男女戀情的情歌在感情的表達上,一般都是直率而大膽的,這首詩卻含思婉轉,蘊藉風流,給人們留下了雋永深長的意味。
上一篇:古詩《元好問·長壽山居元夕》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方孝孺·閑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