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高旭·盼捷》原文賞析
龍蟠虎踞鬧英雄,似聽登臺唱大風。炸彈光中覓天國,頭顱飛舞血流紅。
武昌起義勝利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1911年11月,江浙革命軍聯合攻打南京。12月2日,南京被攻克。此詩作于1912年,描寫革命軍攻打南京的場面,謳歌革命暴力在創造資產階級共和國(“天國”)中的作用。
首句先聲奪人,展示了革命軍攻打南京的緊張情景。作者用“龍蟠虎踞”四個字有兩層含義:一是點明地點,二是說明南京地勢的險要。“鬧英雄”,點明了出場的人物。一個“鬧”字,把轟轟烈烈、你爭我奪的戰斗場面描繪得極有聲色。人們好像看到了革命軍的洪流正沖蕩著這座堅固的石頭城,聽到了千軍萬馬震天的呼聲。
第二句用劉邦《大風歌》事。《史記·高祖本紀》載,漢高祖十二年(前159年),劉邦擊淮南王黥布,回軍時路過故鄉沛縣,設宴招待父老鄉親。席上,他唱了一首自己作的《大風歌》,歌辭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曾在劉邦唱《大風歌》的地方筑歌風臺,并立石刻歌辭。“登臺”之“臺”即指歌風臺。《大風歌》是劉邦獲勝以后唱的,所以,這句是說,似乎聽到了英雄們唱著凱歌,勝利歸來。這是緊承第一句而來,表現了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期待著英雄們經過戰斗能夠大勝而歸。“似聽”二字把“盼捷”的心情表達得極為真切。
第三句氣勢雄壯、震人心魄。“天國”,基督教稱上帝所居的地方,這里指作者所向往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炸彈光中覓天國”,即通過暴動來尋求自己的理想世界,說明作者看到了武裝力量的威力。作者用一個特寫鏡頭,展現了革命軍在轟隆的炸彈聲中沖鋒陷陣的情景。“炸彈”這個新名詞用在這里,極通俗又極有聲勢,給全詩增加了豪氣。當然,革命的實踐證明,在中國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根本行不通的,并不能徹底解決中國革命的方向問題。
最后一句寫戰斗的殘酷。“頭顱飛舞”,寫革命志士的英勇、壯烈,頗有氣勢。“血流紅”,既寫戰斗的殘酷,又象征著勝利的曙光。“頭顱飛舞血流紅”,留給人的不是凄慘,而是悲壯、豪壯。這一句也是一個特寫鏡頭,但與第三句有不同之處。如果說第三句是雄壯,那么這句則是悲壯;第三句是以“聲”取勝,這句則是以“色”取勝。而且,在作者的心愿中,鏡頭上鮮紅的血必將化為永不凋謝的鮮花插遍祖國大地。
此詩歌頌革命的武裝斗爭,表現了作者盼望勝利,希冀在炸彈光中創建新世界的心情。大氣包舉,富有戰斗激情。戰斗場面既雄壯又悲烈,既有聲又有色,既有全場面又有特寫場面。全詩由 “鬧英雄”開始,直到“血流紅”,緊張激烈,一切都處于急劇變動之中,給人以動態之美。
上一篇:古詩《舒位·白苗》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士禛·碧云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