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銳·入衡山縣境》原文賞析
雨過朱亭水,山回紫蓋風。怒瀧千里下,奔障萬牛東。云缺初窺岳,淞寒半掩篷。孤舟吾戀汝,愁絕夜飛鴻。
晚清湖湘派詩人陳銳,為王闿運弟子,其詩古體宗法晉宋,近體出入三唐。這首詩是他湘江放舟途經衡山縣時所作,描繪了沿途的風雨山水,抒寫了游子的離情羈愁,是一首頗具唐風的五言律詩。
前四句描寫雄奇壯觀的衡岳山水?!坝赀^朱亭水”,寫一場驟雨掠過朱亭一帶水面。“朱亭”即合江亭,在衡山縣郭的朱陵洞旁邊。韓愈《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有“紅亭枕湘江”之句,可見此亭朱紅漆面,倚江矗立的態勢。“山回紫蓋風”,寫高矗入云的紫蓋山使風勢回轉?!白仙w”是衡山七十二峰中著名的五峰之一,韓愈《謁衡岳高遂宿岳寺題門樓》詩有“紫蓋連延接天柱”之句,可見此山的巍峨壯觀?!芭瓰{千里下”,寫湘江怒濤澎湃,一瀉千里?!扒Ю铩闭Z本李白詩句“千里江陵一日還”。“奔障萬牛東”,寫山勢如飛像萬頭野牛一齊奔向東方?!叭f?!闭Z出黃庭堅《秋思寄子由》詩“挽著滄江無萬牛”。這前四句寫法上很有特色,就描寫的重心來看,首句著重寫雨,次句著重寫風,三句著重寫江,四句著重寫山;就結構上的承接呼應來看,三句承接首句,四句承接次句。驟雨傾江,才造成江濤怒漲;風力回旋,方顯出山勢奔騰。四幅畫面重疊交合,構成了一幅富有立體感的風雨衡山湘江圖。這幅圖又是流動的,而非靜止的,因為它是由身在舟上的詩人眼中觀察出來的。
腹聯便交待了一流動的觀察點:“云缺初窺岳,淞寒半掩篷”。那是一艘葦篷上凝著冰花的小木船,可以想見,詩人冒著寒風挺立船頭觀賞山光水色的景況:船過合江亭,遭遇到一場驟雨; 接著,又撲面襲來一陣強烈的山風; 江流湍急,船行甚速; 急風推開了厚重的云層,詩人從云隙中看到了衡山群峰如萬牛奔騰般的雄姿?!俺醺Q岳” 的“初”字含義很豐富,表現出詩人久立船頭突然窺見衡山真面目時驚奇震懾的心靈感受。“淞寒半掩篷”又透露出詩人現實處境的凄寒,自然轉入尾聯的抒情。
“孤舟吾戀汝,愁絕夜飛鴻?!闭б豢磥?,詩人直言眷戀孤舟是不合常理的,按理說,風雨行舟奔波一天,到晚投宿,理應舍舟登岸,覓一酒家小酌驅寒才是,但詩人竟戀舟不去,其中奧妙,值得探求。說眷念孤舟,則作者認為世上人事無可眷念;說眷念孤舟,則作者孤傲氣節可以想見。中國古典美學所謂“無理而妙”者,此之謂也! 詩人似乎刻意要體驗人生最大的孤獨感,他夜宿孤舟,聽飛鴻聲聲哀鳴,強烈的離情別緒涌上心頭,不禁為之“愁絕”,愁到極點而難以自已了。明楊士奇《漢江夜泛》詩云: “孤鴻從北來,哀鳴出云間。時遷物屢變,游子殊未還?!彼鶎懬榫埃汶x愁,與本詩略同。
《平等閣詩話》評作者詩,謂其“少壯之作,多神理內含,如春雨巖苕,蘇門長嘯; 近作則風骨泠然,有秋氣矣”。作者自序《蛻僧余稿》,也有“賈島孟郊,銷湖海風云之氣,得毋更形衰颯”之語。本詩似乎能體現出這種情感與詩風轉換的契機,前半寫景句,確如蘇門長嘯,格韻高絕; 后半抒情語,則如賈島孟郊,轉形衰颯,風骨泠然。讀此詩,作者生平情事,可以想見。
上一篇:古詩《王冕·傷亭戶》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倪瓚·六月五日偶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