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庚·秋色(山陰詩社中選)》原文賞析
憑高望不及,望斷動愁情。落日凄涼處,西風點染成。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馬上人回首,戎戎暗客程。
宋朝被元滅亡以后,文人詩社大行。這首《秋色》就是寫于山陰(今紹興)詩社而被選中的一首詩。黃庚入元以后,浪跡江湖,流連山水。山陰景色絕勝,是詩人長久羈留之地。其《月屋漫稿》說:“江湖十年客,兩度到西州”(《書山陰驛》),“西州舊游地,十載此淹留”(《西州即事》)。西州即山陰,因在詩人故鄉天臺西北,故稱。這首詩通過寫山陰秋色,抒發了詩人客旅羈愁。風致清遠,用意推敲,不失為一首抒情佳制。
古人似乎有這樣一種習慣,每當思念家鄉、遠人,往往憑高遠眺,以解愁懷。如《詩經》中的《陟岵》、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就是有名的登高懷遠之作。本詩首二句開門見山,寫的就是這種羈旅情懷?!皯{高望不及”的“不及”,一作“不極”,不如作“不及”好。這首詩的題目作《秋色》,所以從表面上看,這“不及”二字好像指遠處的景物。然這并非詩人隱懷,詩人真意當指遠離身邊的故鄉親人。詩接下去說:“望斷動愁情?!痹谕坏奖M頭之時,引動起詩人一絲悲愁悵惘的鄉情。那么,這“不及”所指為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詩頷、頸二聯全是寫的“秋色”,都是詩人望中之景。詩人把思鄉思人的“愁情”射入外物,使外物仿佛也染上一層淡淡的憂傷的色彩。頷聯“落日凄涼處,西風點染成”,是寫望中極遠之處。落日不管是銜山或沒入地平線,都是人們極目所在。但見此時除陣陣寒意使人毛骨悚然而外,秋風把眼前一切有生之物都滌蕩得干干凈凈。草兒枯黃,樹木蕭疏,大自然顯得一片凄清肅爽。這里“點染”二字用得很妙,把西風擬人化,好像一位冷酷無情的老畫師,偏喜繪制牽動愁腸、令人不悅的畫圖。頸聯“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二句,為詩人刻意之筆,如果用攝影作比喻,頷聯是遠鏡頭的全景,那么這兩句則焦距縮短,落到具體景物之上。兩句仍緊扣秋色來寫,“丹楓”是最具秋天特色的自然物,“白水”也不例外,如果是春夏季節應該說“綠水”,而秋使大地綠色消失,河水也就變得發白了,“白水”往往使人感到有一股浸骨的涼意。詩這里用“野驛”與“江城”分別作為“丹楓”與“白水”的襯景,使畫面更加寬綽開豁,又切首聯“憑高”騁目之意。“明”、“浸”兩個動詞用得亦佳,于昏、靜的大背景中,給畫面增加了一點亮度和動意,有畫龍點睛之妙。這兩句詩屬對精工,設色鮮艷,看得出詩人在字詞斟酌上的硬功夫。
尾聯“馬上人回首,戎戎暗客程”。戎戎:即茸茸,多用來形容草木柔密叢生,形容暮色蒼茫之貌。這里寫的是近景,類乎攝影的特寫。詩人登高眺望,遠近景物盡收眼底,目光由遠及近,看到馬上征人回首的細微動作。但值此夕陽西下之時,斜曛微照,路徑已昏,征夫游子,背井離鄉,一日辛勞,也該尋個旅店歇腳了罷。
這首詩寫的雖是秋色,但詩人長久羈留他鄉,常有“自憐身是客”(《送別胡汲古》)之慨,故對與羈旅相關的事物異常敏感。詩所捕捉的形象,如 “野驛”、“馬上人”、“客程”等,都與羈旅有關,這就更增強了本詩旅愁的色彩。
上一篇:古詩《元好問·秋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東陽·立秋雨不止再和師召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