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甲午除夜》原文賞析
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已恨太官余曲餅,爭教漢水入膠船?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
甲午,為蒙古太宗六年,即金天興三年 (1234)。這年一月十日,原從歸德逃往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茍延殘喘的哀宗,在蒙古與南宋的夾擊之下,走投無路,自縊身死。除夕之夜,被蒙古軍拘管于山東聊城的元好問,獨坐斗室之中,寫下了他的亡國之痛。
“暗中人事忽推遷,坐守寒灰望復燃。”起句中滿含凄苦之味,感傷無盡,情緒低抑。次句用《史記·韓長孺傳》故事: 漢大臣韓安國被捕入獄,“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 ‘死灰獨不復燃乎?’”表明自己曾經對時局還抱著一絲幻想。“暗中”、“坐守”,切合作者被拘管的處境。身不由己,無能為力,只有“望” 而已。
“已恨太官余曲餅,爭教漢水入膠船?”“太官”,掌管皇帝飲食的官。“曲餅”,酒糟壓成的餅。《晉書·愍帝紀》: “京師饑甚,太倉有曲數十餅,曲允屑為粥以供帝。”“膠船”,傳說周昭王南攻楚國,準備渡過漢水,當地人以膠粘船以進,至中流,膠溶船解,周昭王遂溺于水中而死。這聯用兩個典故,以惡愍帝和周昭王比喻哀宗。在兩個典故之間,用虛詞“已恨”、“爭教”,來巧妙地聯系和遞進,十分流利暢達,同時反復表明了自己對哀宗的一片赤心,一層深似一層,痛切之感,溢于言外。
“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兩句回顧了金朝的全盛時期。侯外廬、冒懷辛兩先生在《元好問詩詞集序》中說:“他的《甲午除夜》詩中有‘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這句。據《金史·刑志》有《大定重修制條》十二卷,又有《明昌律義》,系采前代刑書宜于今者以補遺缺。于此可見當時推行法治,有一定的規模。當時史料記載:‘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號稱小堯舜。’歷史資料不可盡信,有夸張也有失實之處,然而從元好問詩詞中,可以看出在金世宗、宣宗(大定、明昌)時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兩句中,元好問對過去的繁榮,表現了深深的懷念之情;對得之不易的全盛毀于一旦,字里行間又充滿著無限的痛惜之心。故明代瞿佑在《歸田詩話》中說:元遺山“‘神功圣德三千牘,大定明昌五十年’,不忘前朝之盛,亦可念也。”
“甲子兩周今日盡,空將衰淚灑吳天。”兩句總結全詩,作了水到渠成的結束。“甲子”句,明確點題,并與首聯相照應。“盡”,既是一年之盡,又是國家之盡,詞意雙關。“甲子兩周”,指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收國元年(1115)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恰好為一百二十年。在一年已盡之時,來懷念故國的滅亡,備感神傷,作者將凄苦的老年之淚,灑向南天,來紀念金國的滅亡和哀宗的蒙難。“空將”二字,透露了作者眼見寒灰已不可復燃,內心充滿的無限悵惘之情。隨著衰淚的拋灑,在哀傷幽怨的情緒中,如聞嗚咽之聲,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故國之思。
上一篇:古詩《趙翼·生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唐順之·登喜峰古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