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翼·幽尋》原文賞析
幽尋不知疲,意行度遙陌。昔游所未經,數折地愈僻。忽至野水岸,路斷行跡絕。欲問空無人,一鷺草邊白。
乾隆四十三年(1778),趙翼在《答友》一詩中曾經寫過:“一縷心香息眾囂,已甘門徑掩蓬蒿。”他真心誠意辭官歸田,隱居陽湖家中讀書著作,他對于仕途上的“眾囂”不息,已經厭煩,他要追求一種寧靜安閑淡泊清心的境界。這首《幽尋》正是詩人這種心情的最好表達。
“幽尋”,實際上是尋幽。詩人不知疲倦地想尋找一個幽靜僻靜之地,從思想上行動上都想跨越到遙遠的小路上。開頭兩句“幽尋不知疲,意行度遙陌”即行點題,而且使我們看到詩人為了找尋一個人跡罕至的偏僻寧靜的地方,已經不知疲勞地找尋了很久很久。言簡意賅,留給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很大。詩人為什么要如此不知疲倦地頑強不息地去遙遠的陌路小道去尋找幽僻之處呢?詩人又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他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呢?讀者盡管可以聯系詩人的生平及人生態度去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昔游所未經,數折地愈僻。”詩人七折八彎終于來到了一個更加偏僻的地方,而以前這里還沒來過。我們仿佛跟著詩人的蹤跡一步步來到曲曲折折的十分幽僻的地方。
以上四句詩重在寫“尋”幽。“度遙陌”、“地愈僻”,是詩人所“尋”的“幽”地。
“忽至野水岸,路斷行跡絕。”是“地愈僻”的具體描寫:詩人忽然來到了“野水岸”,沒有人利用的僻野之河叫野水,突出了一個“幽”字,這里偏僻到路都斷絕也沒有行跡了。人跡罕至沒有道路可通的野水岸,當然是非常幽深僻靜之地了。一種冷清、孤寂的心緒不禁索纏在詩人心頭。“欲問空無人,一鷺草邊白。”也許詩人感到這里太寂寥了,要想找人問一問,可是這里空無一人,哪里去問訊呢?這時,詩人卻在草邊發現了一堆白色物,原來是一只白鷺。白鷺是一種與世無涉、過著悠閑恬靜生活的水鳥,在遠離人群的幽僻之地,竟然安閑地生活著一只白鷺,更加突出了此地之“幽”。清幽之景,安閑之物,悠適之人,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詩的意境。以白鷺不驚,悠閑自得,襯托了環境之幽靜,也襯托了詩人幽靜的內心世界。以白鷺入詩者,有杜甫的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有陸游的“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幽居初夏》),有唐庚的“說與門前白鷺群,也宜從此斷知聞”(《白鷺》)等等。大都以白鷺的與世無爭、悠閑自樂來表達詩人所要表達的淡泊、寧靜、安適的感情。趙翼在《幽尋》一詩中也是如此。
這首詩層層深入,步步探幽,創造了一種清麗秀美的意境。
上一篇:古詩《戴表元·己卯歲初葺剡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度仙霞關題天雨庵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