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這首宮怨詩借寫班婕妤的故事抒發(fā)失寵者的悲哀。
婕妤,漢武帝時所置的宮中女官。班婕妤,漢成帝即位時選入后宮,以美而有文才,一度受到成帝的寵愛。后來趙飛燕姊妹得幸,勢傾后宮,班婕妤自知愛衰,為了全身避禍,她主動要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后。長信、長門之怨,是歷代詩人經常歌詠的題材。
首句點題,“西宮”,指太后所住的長信宮,宮在西,所以稱“西宮”。帝王不來,所以言“靜”,夜靜而人獨未眠,是人心未靜,雖深宮幽處,自甘寂寞,但重簾難阻春的消息,縷縷花香,竟穿簾入幕,沁入抒情主人公的心脾。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寫一個孤獨者怎樣僅從耳聞接受春天的信息,這里用花香入室傳送春信,則更幽細、綿邈,更見主人公那閉鎖、孤獨的心境。
春天來了,為春色所動,想要卷簾賞花,又怕無端惹起春愁。心境黯然,觸物都是愁恨,何況春天倉庚和鳴,百花斗妍,萬象欣欣,而我獨孤凄,以哀情觀樂景,樂哀懸殊,一倍增其惆悵。“欲”,表將然,寫心里想做而尚未付諸實行的事。因為春恨偏長,故珠簾欲掩而未卷,百無聊賴中,斜抱云和瑟,聊以銷憂。“抱”而曰“斜”,見彈瑟人的風情、韻致。“抱”而未彈,是因為簾內見月。這個“見”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見”相同,不是主觀觀察時眼之所見,而是心中所感,故簾幕深垂而無所不在,這個“月”,正是崔國輔《古意》中“不忍見”之月,是相思和怨情的物化,是抒情主人公不卷珠簾,意在回避而無法回避的春花春月。
末句“朦朧”
上一篇:張喬《河湟舊卒》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無名氏《雜詩四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