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慎·三岔驛》原文賞析
三岔驛,十字路,北去南來幾朝暮。朝見揚揚擁蓋來,暮看寂寂回車去。今古銷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長亭樹。
三岔驛又名白水驛,在云南省南寧驛東,今屬霑益,是云南貴州之間的交通要道。楊慎貶謫云南后,往返川南,多次途經(jīng)此驛。這首詩當(dāng)是途經(jīng)此驛時所作。詩人借此處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詩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諷刺官場上相互傾軋的丑惡現(xiàn)象。指出宦海風(fēng)波,瞬息萬變,仕途多艱,險惡叢生,對現(xiàn)實有著較清醒的超脫態(tài)度。
前三句寫三岔驛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驛作為歷史見證的特殊身份。三岔驛地處十字路旁,南來北往,東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經(jīng)過。正因為它四通八達(dá),當(dāng)云貴的交通樞紐,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觀者,多少年來一直檢閱著打這里經(jīng)過的游宦商旅、農(nóng)夫樵子、野叟漁翁。“幾朝暮”,尤言經(jīng)過了多少朝朝暮暮。“幾”,不定數(shù)詞。因其不定,無法說清,才更顯示其時間之長久,歷史之深遠(yuǎn)。因而三岔驛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所見到的人世滄桑也才無法計算清楚。
四、五句緊承前面,述說三岔驛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就官場浮沉這一點所見到的情景。“朝見揚揚擁蓋來”,早晨才見那些得官者意氣揚揚,不可一世,嘍羅成群,擁蓋上朝。蓋,本指車的帷蓋,此處以乘具代人,指代駟馬高車、前呼后擁、驕橫跋扈的官場新貴。“暮看寂寂回車去。”傍晚就見他們丟官繳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頭喪氣,惶惶若喪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揚揚”指意得志滿、趾高氣傲、昂首挺胸、盛氣凌人的樣子; “寂寂”指氣沮志喪,萎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見人的狼狽形象。這兩個反義的重疊詞,寫盡了官場中得意與失意時判若兩人的精神面貌,對比鮮明,寓意深刻。而且朝得暮失,足見官場傾軋之厲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風(fēng)波之險惡。這兩句是全詩的中心,一方面詩人對那些蠅營狗茍、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進(jìn)行了辛辣的嘲諷,指出他們趨炎附勢,鮮廉寡恥喪盡天良,雖炙手可熱,不可一世,得勢于一時,但最終不會有好下場。“君不見,褦襶郎。冰山子,赤日紅塵汗如洗,炙手權(quán)門爭齚指!”(見楊慎《資江渡歸續(xù)少岷句》)一旦冰山崩頹,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另一方面,詩人在這里也隱約暗寓著為官難,為清正廉明之官更難的慨嘆。詩人忠心耿耿,卻反而被謫遠(yuǎn)戍,永無還期。這兩句又未嘗不是對自己這種不平遭遇的牢騷怨憤之詞!
最后兩句用達(dá)觀的眼光說世態(tài),以出世的語氣論人生,說理深透,議論有力。現(xiàn)在和過去,甚至包括將來,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統(tǒng)統(tǒng)都會被歷史的洪流所吞沒,只有眼前這短亭前的流水和長亭邊的樹木能與天地共存。長亭、短亭,為互文,即長亭的流水、長亭的樹,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樹。這兩句既有鞭撻、諷刺,也有順乎自然、無欲無求之意。歷史是無情的,一切追名逐利的人,包括王侯將相,達(dá)官顯貴,有誰長留在世呢?只有那無欲無求的綠水青山,得與天地共存。看到了這一點,一切名利又有什么用呢?這與詩人《北橋書感》中“寄言冉冉征途者,奔走風(fēng)塵何所求”的思想是一致的。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dǎo)下,詩人后半生完全采取了“困而亨,沖而盈,寵為辱,平為福”的處世態(tài)度,“死亦不憂,生亦不喜,生順?biāo)腊病?見《楊慎年譜》)。毋庸諱言,這完全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但這也是黑暗現(xiàn)實逼迫詩人的結(jié)果。
上一篇:古詩《嚴(yán)遂成·三垂岡》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去病·中元節(jié)自黃浦出吳淞泛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