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鴇羽》原文與賞析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羽,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朱熹《詩集傳》說:“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此詩。”這一見解是可取的。
詩分三章,每章七句,反復詠嘆長期的徭役給征人帶來的痛苦。
第一章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兩句是說,野雁拍打著翅膀,沙沙作響,落在叢生的麻櫟樹上。詩人睹物起興,看到野雁尚能落在樹上休息,以比自己連鳥都不如,從事徭役在外,不得休息,從而抒發人不如鳥之慨。所以作者接著寫道: “王事靡盬 (gu,止),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三句說明三個問題:其一,說明服役者所從事的徭役官差,是國王直接下達的官差,而且官差繁重,遙遙無期;其二,從“不能藝稷黍”來看,從事搖役的是個農夫,他所時刻關心的是種地打糧,以解決吃飯問題,從而展現了一個勤勞、樸實、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其三,這個農夫不單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計,而時刻關心的是父母無依無靠,無法糊口。這一方面說明征人的父母已經年老力衰,不能自食其力,需要兒子供養,否則就無法生活;另一方面也說明征人遠出在外,關心父母,思念父母的一片孝心。征人雖然想到了這些,但仍置身遠方,遠離父母,徭役無期,不能歸去,因而不禁發出呼號:“悠悠蒼天,曷其有所?”這兩句是說,遙遠的蒼天啊,何時才有安居的地方呢?詩人對天呼喚,希望得到安居樂業之地,正是對繁重的、遙遙無期的徭役的不滿與憤懣。
第二、三章與第一章的內容,句式基本相同,以反復抒發不滿之情。
全詩通過征人述說常年在外服役,家里田園荒蕪,父母無依無靠的敘寫,反映了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從而對統治者奴役人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
詩三章,每章開頭兩句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集于苞棘”,“集于苞桑”,起興作比,一方面說明野雁尚有棲息之處、休息之時、而征人卻無安居之所、休息之時,進而揭示了徭役的繁重,心情的痛苦;另一方面野雁所棲是征人親眼所見,而苞栩、苞棘、苞桑,則是生于荒野,這說明征人從事徭役的地方,正是荒郊野外,這就更增加了荒涼的氣氛,恰與征人心情的煩惱孤寂融合起來,可謂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這每章開頭兩句,又與每章結尾兩句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曷其有極?”“曷其有常?”前后照應,一氣貫通,從而突出了征人厭惡徭役,思得其所的情愫。
詩中還運用疊字,以增強氣氛。如用 “肅肅”以狀聲響,用 “悠悠以”狀天高,都使人想而可見。
上一篇:《明代民歌·駐云飛(月下星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鷓鴣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