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思歸樂·其二》原文與賞析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連天漢水廣,孤客未言歸。
這首詩以春盡、雁稀、天高水遠等景物特征,創(chuàng)造出一個廣袤無垠的藝術氛圍,極力渲染思婦無窮的惆悵之情。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詩一開頭以想象的筆觸描繪出廣袤無垠的江南大地的暮春。“萬里”、“三江”極言其空間廣闊,“三江”本指長江上、中、下游地帶,這里指江南。“春應盡”、“雁亦稀”,不僅交代了時序的變遷以及景物的變化,而且表明關注這一變化的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及其心理狀態(tài)。如果我們把隱去了的形象再現出來,此時的畫面應是:江南一隅,思婦當春而立,看罷春花飛了,又目送征雁北歸,心凝神釋,神與物游。思婦感覺到的物質世界就是“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在這里,作者淡化了抒情主人公觀春的整體形象,突出了對物象世界的感受,強化了主觀情感。寫情不真抒其情,而是將景物藝術地再現。這一審美表象是情感表現的主要對象。唐人講“興象”,有意激發(fā)人們對“第二自然”的感受。這句詩表現了無窮無盡的愁緒,可謂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應”、“亦”對舉,表示了抒情主人公對春悄然逝去的惋惜和對久別之人不歸的遺憾。
“連天漢水廣,孤客未言歸。”兩句情景交融,作者描繪出漢江水勢浩渺,水天相接,煙波迷茫的景象,抒情主人公無窮的愁思在這里渾然一體。
“連天漢水廣”與前兩句寫景相比不是全方位的寫照,而是把筆鋒轉向對漢水的特寫,描繪出一幅江水流向天際、水勢接天,渾然迷茫的景象。從景物特征去觀照,與前面呈現的景象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在花事等物象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層迷茫的色彩。從抒情上去看,這一句又是由景及情的轉關之句,可謂比興渾然。漢江浩浩水勢,煙水朦朧,把心上的人阻隔在天外,夢魂無由到達,信息因之隔絕,抒情主人公望洋而興嘆。同時在這里又表現出尖銳的時間沖突,睹水勢奔流,傷歲月流逝,與 “春應盡” “雁亦稀”相照應。這里暗用莊子 “望洋興嘆”、孔子 “逝者如斯”的典故,相映成趣,寓意無窮。
上一句以景寫情,猶抱琵琶,閃爍其辭,“孤客未言歸”一句則把抒情主人公推上前來,直抒其情。這一句是發(fā)自肺腑的聲音,是抒情主人公飽含的對“孤客”的一片愛心,目盡春江花月,飽經寂寞歲月煎熬的埋怨之語沖口而出。情感之真切,語言之樸實,僅此一語就使一個忠貞、善良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
“未言歸”是全詩的中樞,情之所起,景之所設,都由此而來。歸期無望使思婦產生了難以承受的悲傷,她的愁緒非池水樓臺、花前月下所能容納,只有放在江南大地、漢水之上這一廣袤的空間去表現。這就使整首詩展示出一個渾然一體的物象世界,氛圍凝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瑯琊王歌辭(選四曲)·其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民歌·碧玉歌三首·其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