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經暖草如積, 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 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 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 疑是武陵源。
王安石在《桃源行》詩中,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依據,寫出了自己理想的桃花源。與陶詩不同之處,就在于詩人針對北宋王朝的現實,從理性的角度,概括了武陵人怡然自得的生活,對他們避世的原因和安居樂業的原因議論較多,詩中寄寓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含義深長。但詩中對桃花源之美的具體描繪不夠,沒有陶淵明寫得那么細致、生動、優美,如傳說中的仙境。這首《即事》詩則具體描述了在一個深山大川中所見到的村落美景,詩人認為這很象是人們尋覓不到的武陵源,可以說是對《桃源行》的補充。
第一、二兩句是寫詩人眼前腳下的景物。春風拂面,陽光和煦,山徑旁長滿了綠茵茵的青草,繁花似錦,開遍了滿山遍野,爭奇斗艷,芳香撲鼻。這和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外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芬”很相似。接著,詩人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來到半山腰,放眼望去,俯視山谷,一川流水在陽光下閃亮,隱隱約約看到山坳中有數家村落。詩人行進中聽到從村落中傳來幾聲悠閑的報午雞啼聲,傍晚時又聽到幾聲犬吠。詩人雖然沒有走進村莊,也沒有看到人跡,但這雞鳴犬吠之聲使人感到這深山老林中的勃勃生氣。這里沒有喧鬧擾嚷,是一片寧靜和平的氣氛,說明這里的人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這不是和陶詩所寫的“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的景象很相似嗎?最后兩句:“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詩人浮想聯翩,想象著這里人跡罕至的農家,捕魚狩獵,摘桃食粟,不受外間騷擾,這不是人們經常吟誦而又尋找不見的桃花源嗎?詩人并不是隨意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有針貶現實之意,并希望離開黑暗的現實社會,去尋找他理想的桃花源世界。這是他改革弊政的抱負不得實現的痛苦心理的扭曲反映。
這首寫景詩,就象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感很強的山水畫。燦爛的陽光給人以溫暖之感,綠草如茵、繁花似錦,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美麗的掛毯。浪花飛濺的一川流水、山上數家村落和那雞鳴犬吠之聲,給這靜寂的山林增添了生氣。一、二句是近景,三、四句寫遠景,把遠近上下的景物交錯起來寫,給人以立體美感受。寫出了“草榮識節,木衰知風厲”(陶淵明)的韻致,而雞鳴犬吠之聲兩句,使空寂的畫面平添了熱烈的氣氛,整個畫面活了起來,會讓人想象“數家村”中的百姓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能把握住山川村景自然美的特征,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詩歌善于運用排比,對仗工整,增加了詩歌的感染力,增強了藝術效果。
其實,這首詩中的景物也并沒有非常奇特的地方,花草、河流、村落、雞鳴犬吠,皆為常見的景物,但為什么在王安石的筆下會有如此的魅力,這正如本文開頭所指出的,詩人在他的《桃源行》中,寄寓著憂國憂民的情思;同樣,《即事》這首詩也寄托了他對民生疾苦的關心,當他的變法革新抱負經過多年的奮斗終難實現時,又不愿與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污,便產生了返歸自然的消極態度,以此尋求心理上的慰藉。他的這種心境,也正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王權苛政壓迫和戰亂騷擾的愿望,希望找到一個無君臣統治壓迫的平等社會,過著和平寧靜、自給自足的勞動生活?!耙墒俏淞暝础保褪窃娙松鲜鲂木车捏w現。在這里心境和物境融合為一,是一種完美的境界。
上一篇:《云門道中晚步·宋·李彌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郭主簿(其一)·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