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蕙·昭王臺》中外哲理詩賞析
燕昭無故國, 薊野空有臺。
寂寞黃金氣, 凄涼滄海隈。
儒生終報主, 亂世始憐才。
回首征途上, 年年此地來。
昭王臺,即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文選》卷28鮑照《放歌行》李善注引《上各郡圖經》曰:“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
“燕昭無故國,薊野空有臺。”歲月悠悠,昔日卑身下士的燕昭王已經失去了他苦心經營的故國,薊丘野外白白存有當年的黃金臺。燕昭王即位之前,燕國曾經發生過嚴重內亂,所以即位后的燕昭王曾經卑身下士,禮遇賢才,終雪國恥,幾至亡齊。可是,燕國最終還是滅亡了。薊,指薊丘,故地在今北京德勝門外。此二句為詩人目睹當年燕昭王的黃金臺而感慨不已。“寂寞黃金氣,凄涼滄海隈。”二句寫今日黃金臺的蕭瑟。即使這里仍因當年置黃金千金于臺上而存有“黃金氣”味,但因人亡臺空而顯得寂寞冷落了,凄凄涼涼地立于滄海之角。 “儒生終報主,亂世始憐才。”此二句為全詩警語。既為傷古,又是慨今。當年,在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的感召下,樂毅、鄒衍、劇辛等先后赴燕,后樂毅將兵伐齊,為燕國一雪國恥。詩中的“儒生”即是指樂毅諸人。同時,也是指包括作者在內愿意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諸生。儒生終究愿意報效國家,可惜的是國家動亂了才懂得愛惜人才。連歷史著名的愛惜人才的燕昭王都是如此,何況是那些不懂愛才惜才的庸主呢?“回首征途上,年年此地來。”此二句感慨尤深。回首人生征途,年年來此憑吊,豈不讓人寒心?
詩言“儒生終報主”,而實際上欲報效國家的并非僅僅是儒生;詩言“亂世始憐才”,而實際上能夠做到亂世憐才已經是很可貴的了。因為任何封建君主實行的都是集權統治,集權統治的最大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又無制衡機制。因此,賢才的進退出處全憑君主一人心意而定,這種體制決定了賢才的悲劇命運,使得“亂世始憐才”亦成為史冊罕見之事。
上一篇:《無名氏·昨日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曉行望云山》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