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無題※》原文與賞析
血沃中原肥勁草,
寒凝大地發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
淚灑崇陵噪暮鴉。
【注釋】 魯迅日記 1932年1月23日載:“午后為高良夫人寫一小幅,句云: ‘血沃中原肥勁草……’。”
【析】 絕句這種詩體,篇幅小、容涵大。在唐代詩人手里,其局面已被拓展得相當可觀。魯迅的絕句,則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基礎上,被時代賦予了一些新的色彩和光華。這首以名句“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傳世的《無題》,似可視為魯迅絕句的代表作。
以凝煉的文字烘染出籠罩全篇的沉郁悲憤的氛圍,是這首絕句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色。“血沃中原”、“寒凝大地”,以深沉弘遠的筆勢,把讀者帶入沉郁悲憤的氛圍之中。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畫面——中原千里,一望無垠;寒風從遼遠的北方吹來,帶來一片肅殺之氣。然而,沃土深遠的暖流卻不斷將熱力傳遞給地表上的一切生命。于是,整個華復漠野上,草色青青,春花燦燦。你可以看到,那無數的小草,相互支撐著,面對寒流強勁地挺立起來。這精神,這情境,鼓舞了早春的使者即“春華”,一瞬間,由一二朵、三四朵、變成了一簇簇,一叢叢。花兒以它們濃烈的色彩和頑強的生命力,一路呼喚著春天,向著天邊漫地涌去。當我們深入把握這兩句詩的內涵時,越發感覺到這氛圍烘染的準確性,以及這氛圍強烈的歷史震撼力。“血沃中原”之血,及中華民眾、中華志士之心血、熱血、鮮血。三十年代初的中國,仍然未能走到黑暗的盡頭。漆一樣黑的長夜,墨一般濃的陰云,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新的內憂外患,又在人民心靈上不斷留下新的創傷。“九一八”以來,全國青年學生遭搜捕、被囚禁、被槍殺的事件時有發生。血,血,全國到處在流血!這血浸透嚴寒的大地,這血使魯迅悲憤不已。這血融入他的詩篇,恰同這血融入華夏大地。這血所澆灌的春華和勁草,正是魯迅的希望之所在。“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這兩句詩,由反語寫實,過度到情境渲染,仍然以氛圍的描寫為歸結。妙用反語,乃魯迅筆法。“英雄”、“謀夫”者流,實有所指,“淚灑崇陵”,亦實有所指,自不待言。兩句之妙,妙在“噪暮鴉”,古道西風,夕陽瘦馬,蕭蕭暮鴉,江晚凄涼。國人以鴉噪為不詳,魯迅借向晚時的鴉噪烘染出一種凄楚的氛圍,讓讀者在這氛圍中去領會他對歷史的反動者們前景的預見。
這首絕句的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通過鮮明的對比,傳達出詩句中強烈的情感潛流。就前面兩句而言,“血沃中原” (敵人屠殺志士) 與 “肥勁草” (志士生機蓬勃)形成對比;“寒凝大地”(反動派鎮壓人民)與“發春華” (人民革命不斷壯大) 形成對比。就全篇而言,“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人民)與“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反動統治者)形成對比。這對比之中,強烈流露出魯迅對“勁草”、“春華”的愛和對“英雄”、“謀夫”的恨,使讀者觸摸到詩人強烈搏動的血脈——從全詩的第一個字起,到最后一個字止,有一股潛在的情感脈流在時起時伏,劇烈跳蕩。魯迅的愛和恨,已經化作了澆灌詩句的血,在詩篇的字里行間流淌。
上一篇:魯迅雜文《文藝的大眾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詩歌《無題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