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這首詩作于光緒八年(1882),作者自湖南家鄉往蘭州經潼關時所作,時年十八歲。潼關,在陜西省潼關縣北,居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古為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關城雄踞山腰,下臨黃河。首句以云海簇擁寫潼關的雄偉突兀,次句點出作者經過潼關時的季節和情景,用語飄逸。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既點明了時間和旅程,也襯托出青年詩人的颯爽英姿。要是說這一、二句是寫景敘事的話,那末三、四兩句,就不單純是寫景了。“河流”句,是說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中奔流還感到受拘束。表面上是寫眼前之景,實際上也蘊含著詩人要求個性解放,沖決封建網羅的戰斗精神,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了。“山入”句,形容進入潼關之后,所有的山巒都突兀高峻,不再有平緩的氣勢。這既是實寫,又語意雙關,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古往今來,歌詠潼關的詩不知有多少。可是潼關在青年譚嗣同的筆下,它周圍的黃河、群山好像都是有感覺的。詩末二句,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把潼關寫活了。群山的險峻,黃河的奔騰,云海簇擁的關城,還有秋風里策馬而行的旅人,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近代著名文學家蘇曼殊特別贊賞這首詩,曾為之作畫。
上一篇:敬安《雪竹》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譚嗣同《邠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