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作者介紹】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選為吳縣知縣,不久辭職,后又任禮部主事及吏部郎官。三次為官,前后不過五六年。英年早逝,亦文苑之不幸。宏道先世業農,公安不曾出過著名文人,至晚明而始有三袁,三袁以宏道為中堅。
他以名士而為縣令,但做官非他素愿,比之為“油入面中,當無出理”(尺牘《王以明》),辭職書曾上七次。后罷官,乃詠詩云:“病里望歸如望赦,客中聞去如聞升。”對那些有官癖的人,則比之為“若奪其官,便如奪嬰兒手中雞子,啼哭隨之矣”(尺牘《張幼于》)。他之討厭做官,或與他玩世性格有關。
他追求真率,崇尚性靈,反對偽道學,痛恨假事假文章,痛恨“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的濫調陳套,這和他反對七子的模擬原是相貫通的。他與李贄、湯顯祖等人結交,就因他們各有異端氣息。對李贄尤為欽重,稱之為龍湖師,李贄也說他“識力膽力皆迥絕于世,真英靈男子,可以擔荷此一大事”。他從董其昌處借得《金瓶梅》,稱為“云霞滿紙,勝于枚生《七發》多矣”。又愛聽《水滸》故事,詠之于詩,也因這些作品都是文學上的異端產物,而這正是當時的正統派所深惡的。盡管袁宏道本人也不能擺脫正統思想,但總究少一些虛偽,多一些真實。
他的詩,遠遜于他的文;如果單憑他的詩,袁中郎在晚明文壇上的聲望不可能這樣響亮。他自己也說:“至于詩,則不肖聊戲筆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談。”詩貴自然,同時又需要在烹煉上下功夫,不能茍作。宏道的詩,往往不耐咀嚼。相形之下,竟陵鐘惺的詩,雖也有缺點,特色卻也鮮明,能夠自張一幟。
其次,他在詩文觀點上,有好多極端、偏激之處,如由于求新求異,甚至欣賞八股文的“手眼各出,機軸亦異”。他又稱贊徐渭為明代第一詩人,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卷上,記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袁宏道)所最推尊,為吾浙徐文長,似譽之太過。抽架上徐集,指一律詩云:‘三五沉魚陪冶俠,清明石馬臥侯王’,謂予曰:‘如此奇快語,弇州一生所無。’予甚不然之,曰:‘此等語有何佳處,且想頭亦欠超異,似非文長得意語。’眾苦爭以為妙絕,則予不得其解。”這也難怪沈德符不得其解,又說是王世貞一生所無,更不能服人。對七子如王世貞等人的詩,尤不應夾著偏見來評估。
建國后有錢伯城整理的《袁宏道集箋校》。
上一篇:《秋夕沈雨偕燕又讓木集楊姬館中 是夜姬自言愁病殊甚而余三人者 皆有微病不能飲也(二首選一)》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鐘惺》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