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
揚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這首民歌見于宋代釋普濟(一作慧明)所撰《五燈會元·卷十九》。它自隋代流傳到今天,仍使人讀了便十分喜愛。它以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四川綿州(今綿陽縣)一帶瀑布的壯觀;其中蘊含著勞動人民對祖國河山的熱烈贊美。
“豆子山”,在今四川綿陽縣。 “瓦鼓”是一種陶制樂器,這開頭兩句,是形容瀑布的聲音象敲瓦鼓那樣響。“揚平山”,也在綿陽附近,但位置不詳。 “撒白雨”,是形容瀑布沖擊山石,水花四濺,如下細雨。上面兩句寫聲,這兩句狀色。有聲有色,所以氣勢雄偉。詩人從下雨聯想起龍的神話(古代神話說龍從天上過時會下雨),又從敲瓦鼓聯想起婚嫁時的奏樂場面,因此設想是誰在“取(同娶)龍女”了。然后他進一步聯想起龍女需要嫁衣,便把瀑布想象成龍女織的白絹。 “二丈五”,是形容絹的長度,即瀑布的高度。末兩句,指明瀑布水分成兩股,一股流入羅江(舊縣治在今四川綿陽和德陽之間)境內,一股流入玄武(今四川中江縣)境內。
這首民歌在形式上很近似兒歌。它節奏輕快,語言簡短,比喻具體,音韻瀏亮。雖然詩行與詩行之間跳躍幅度較大,但想象奇妙,承轉自如,給讀者以無比歡快的感覺。如歌中的龍女能織娟,說明即使在勞動人民的神話中,也賦予神以愛勞動的樸素品質。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感情渲染龍女出嫁的熱鬧畫面,以繪聲繪色地形容瀑布的雄奇和美麗。
整首歌都活似脫口成誦,毫無雕琢痕跡。它在質樸的形式中,竟藏著一個幽美、神奇的境界。因此,無怪乎使審美者覺得它妙趣橫生和詩意盎然了。
上一篇:紫騮馬歌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耕田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